□许怀中
故乡仙游有条溪叫木兰溪,发源于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黄坑自然村,发源地属戴云山脉。木兰溪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横贯莆田市中、南部,自西北向东流经仙游县、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等,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进入台湾海峡。木兰溪绕过重重山脉,冲出条条山谷,聚集大小溪涧360多条,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将这条入选全国首批“十大最美家乡河”的漫长河流谦称为“溪”,体现了莆仙人历来的秉性。
莆田历史文化名人郑樵,曾以“壶山八面苍翠,兰水一泓涟漪”等诗句,来赞美壶公山和木兰溪的“壶兰雄邑”之美,木兰溪两岸风景如画。很久以前,我曾在假期从南门桥下乘乌篷船到莆田。我坐在船舱中,船夫撑着长长的竹竿,沿河而下,两岸的荔枝林、龙眼林及农田茅舍遍布,风景诱人。
我出生在鼓浪屿轮渡码头,小时候坐在靠海民房的窗口,望着大海,受大海的博大胸怀陶冶着。抗日战争爆发,我随父母回到故乡仙游,便和木兰溪为伴。将近年关时,我跟随母亲去木兰溪浣衣,她和妯娌一道有说有笑,我则在溪边游玩,抓一些透明小鱼放在沙滩的水洞里。我尤其爱在木兰溪游泳,水清可见底。特殊岁月中我从厦大中文系回乡,带着小孩到木兰溪游泳,那时却已无人同游。如果说,大海的博大精深曾熏陶着我,那么木兰溪的横冲直撞性格更影响了我,我永远思念着这条母亲河。
木兰溪的另一个特色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木兰溪是文艺创作的好题材。早在唐末,莆田的一位高僧妙应禅师便曾有“莆阳朱紫半”“水绕壶公山”的箴言,所谓“朱紫”即官服之词。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望着屹立东海滨的壶公山说:“莆多人物,以文献名邦著,乃此公作怪也。”后来黄镛针对朱子的话,作了一首《游木兰溪题续前人》的诗:“水绕壶公山,此时方好看。相传三百载,符识在木兰。莆田多人物,乃此老作怪。更有木兰水,添作怪中怪。”这算是木兰溪的文化佳话了。
在游木兰陂后,郭沫若在1962年秋写的《咏木兰陂》诗的开头曾言:“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木兰陂的兴建,增添了木兰溪的神奇色彩,文人墨客千百年留下了许多木兰陂的赞美诗。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历史上,由于木兰溪上下流落差太大,下游河道弯曲狭窄,下流深受溪洪和海潮之患。直到木兰陂建成后,这方土地才成了鱼米之乡。木兰陂工程具有“引、蓄、灌、排、挡”的综合功能,从此,木兰溪得以灌溉良田万亩。
人们永远忘不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1999年12月27日将当年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并与当地干部群众、驻军官兵6000多人一道参加了义务劳动的往事。他一心为民,带领群众掀起兴修水利新的高潮,为排除木兰溪水患吹起新的号角,谱写了惊天动地的治理木兰溪水患的新篇章。
报刊上,曾登载不少有关木兰溪的散文和作品,我都会认真拜读。我的乡亲、作家李朝全最近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的《清清木兰溪》,抒写了他在木兰溪畔生活的情趣,读罢尤感亲切。文中谈到,他小时候生活在木兰溪畔,后在外地求学、生活,每年回去都会观察木兰溪的状况,经过多年综合治理,木兰溪越来越靓丽,“我的乡情得到了真正的抚慰”。
多年来,我的散文集中也有诸多书写木兰溪的作品。如在散文集《大海情缘》中收入的《木兰溪流韵》,便是从河流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的角度谈到了木兰溪。多次采风中,我写了不少有关木兰溪的散文,如收进散文集《山海交响》中的《魅力城厢》。我还曾在马来西亚华人作家云里风的故乡写了《木兰溪怀里的绿洲》,龙眼果园和木兰溪的绿色景观令我难忘。我在《水乡秀色》中写了重访荔城区的感受,那时我们畅游木兰溪的支流延寿溪,坐在游船中,头顶的一串串荔枝已经成熟。木兰溪下游的“梅妃故里”黄石江东村也是一幅碧水环绕、人文鼎盛、景观奇特的十里水乡之画卷。家父许子烈在晚年写的、比《长恨歌》还长的长诗《梅妃曲》的开头便是:“南国荔枝树树开,壶公山下绕木兰。一排风光如图画,画中眼底如江山。”相传,唐朝的梅妃小时候就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的木兰溪畔。
20世纪80年代,我在厦大中文系执教。同乡学子林丹娅在《福建文学》发表的散文《兰溪水清清》是她的成名之作。如今,她已是著名的教授、作家、评论家,是木兰溪孕育出的人才。
愿母亲河木兰溪永远清澈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