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国有企业健全“奖容并举”机制的重要性及其策略探析
【发布日期:2024-10-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与监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原则,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高度关注并解决干部工作中的怕担责、不敢为等问题。为此,逐步建立起容错与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为干部创造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环境,有效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需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健全容错与激励机制,不仅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健全国有企业“奖容并举”机制的重要性

健全容错机制,当好担当作为强后盾。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构建一个完善的容错机制对于保障员工积极担当至关重要。当前,随着国资委对贸易业务规范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面临着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这种环境下,部分员工产生了“避错求稳”的心态,导致不敢担当的现象普遍存在。员工们担心出错,害怕承担责任,甚至选择消极应对,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扩大规模。因此,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至关重要。这一机制旨在消除干部的顾虑,为其在干事创业中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容错机制的建立,员工们能够积极投身实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新时代改革创新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是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容错机制,对于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担当作为新活力。当前,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之路上,正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及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在这一背景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成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应围绕主责主业,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方针,强化产业链的增链、补链、强链工作,以夯实发展基础。然而,改革创新作为国企员工本职之外的额外付出,伴随着未知与挑战,失误和无意过失难以避免。这导致员工在面临改革创新时,常因担忧潜在责任风险而缺乏内生动力,更倾向于规避创新以规避风险。尽管容错机制为员工提供了心理支持,但尚未根本解决激发员工创新动力的问题。为此,需进一步完善容错机制,为员工的创新尝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对勤勉尽责、勇于创新的员工给予及时、恰当的奖励和认可。通过综合施策,更有效地激发国企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国有企业实践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健全国有企业“奖容并举”机制的对策建议

完善容错机制是激发国有企业员工担当作为的重要保障。在坚守纪律的前提下,深化与完善容错机制尤为关键。首先,确立清晰明确的容错标准是基础,需从动机、条件、内容、决策、问题性质、后果补救等多维度构建全面评判体系。其次,细化容错情形的划分是重要一环,应明确区分可容错与不可容错的具体情形,并对特殊情况审慎处理,保障勇于尝试者的权益。再者,优化容错机制运作流程,包括完善裁定机制,提升裁定结果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同时,做好容错后续措施,需制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确保容错机制有效实施。最后,在完善容错机制时,应遵循“不溯及既往”原则,避免简单追溯过去问题,确保政策环境、形势背景与决策依据的合理性与适应性。在同类检查中,应保持审查标准的一致性,避免重复审查,以减轻企业负担,提升管理效率。

完善激励机制是提升员工工作动力与绩效的关键。国有企业应着重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确保评估指标既与岗位职责和企业目标紧密相连,又能客观反映员工表现。这些指标可涵盖量化数据,如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等与财务通用的业绩指标,以及质性评价,如客户满意度、团队协作等,旨在全面而准确地衡量员工绩效。在评估过程中,应依托实际数据,结合多元评价方法,包括上级、同级、下级及员工自评,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此外,国有企业应灵活应用多种奖励手段,如晋升、奖金、培训机会等,以满足员工多样化需求,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为确保奖励机制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企业应遵循激励原则,并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确保员工诉求得到妥善回应。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实现双赢局面。

三、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科学完善的“容奖机制”对于破解国有企业在创新先行先试中的畏难情绪具有重要意义。该机制应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明确区分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中的不同情形,以营造积极鼓励创新、支持勇于担当、宽容合理失误的氛围。通过容错与奖励并重,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担当精神,推动企业形成充满活力、创新氛围浓厚的企业生态环境。展望未来,深化和完善“容奖机制”将助力国有企业迈向新的发展高度,共同谱写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新篇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更大力量。(中共莆田市委党校、莆田市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室 曾春琼)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