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明代曾鲸《顾梦游像图轴》探析
【发布日期:2024-11-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劲

 

 

图摘自《汇聚历史 留存记忆——南京博物院60年征集文物》


 

 

明代著名画家曾鲸为许多贤达名士造像,声名远播。例如,20094月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汇聚历史 留存记忆——南京博物院60年征集文物》书画·明代中载有明代曾鲸《顾梦游像图轴》,纸本,设色,纵105.4厘米,横45厘米。画面右上角的款识题为:顾与治先生小像。曾鲸画,张风补景,田林篆。田林,字志山,金陵人,工篆籀,能诗,有诗集《诗未》,自序为手书篆书、小楷,工整遒劲。 

纵观此幅由曾、张、田氏三人合作的肖像画,图中山石景物出自明代画家张风之手,近于草书笔法率意抒写,放纵灵动的淡墨渲染与墨线勾勒山石轮廓,打破了传统肖像画的常规构图,而将人物置于画面中央稍下的位置,留出大量空白,使得画面具有动静结合的空灵感,生动地突出了南京名士顾梦游超然出尘、远离俗世和闭门隐居的文人韵致与个性特征。诚如,“……大风画无所师授,偶以己意为之,遂臻化境,潇然瞻远,几无墨路可寻,秣陵画家,掉臂孤行者,大风一人而已。……”20086月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发行的清代周亮工《读画录》载:张大风:名风(?-1662),字大风,号升州道士,又号上元老人,或署真香佛空等,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明末清初画家。擅画山水、人物、花卉,亦工肖像。早期风格较为恬静,晚年北游,笔墨变为瘦挺放纵。而值得注意的是,该画轴装裱的诗堂上有李渔行书顾与治传记一篇,其内容是:顾梦游,字与治,行二。其先吴县人。洪武间,徙巨族实京师遂居金陵。曾祖瑮,伯曾祖璘,皆成进士。瑮仕至河南副使,有清誉。璘仕至刑部尚书,以文章名。俱为金陵耆旧。祖峦,凤阳府教谕。父瑞祥,河南汝宁府通判。与治自少称神童,八岁作《荷花赋》,十九补诸生。明年食饩入棘闱。辄病,不终牍寝,厌举子业。好改诗词,四方士大夫争相推重。与莆田宋珏交好,珏死,自吴而闽走数千里,哭之。又乞钞宗伯谦益表其墓,桓死为梓其文传。已时曹公学佺选刻十二代诗士附以立名。与治独属故旧遗草,而不反已诗,强忧其个得一帙刻之,曰真诗也,其声大振。又善行楷书,如静女高士闲逸,可逸喜。凡讠燕游饯送之会必有诗,诗必乞手书无少善贵赋雅俗之子,咸知重之所交友,如石斋黄公道周、芝麓龚公鼎孳、栎园周公亮工、无波徐氏元叹、震甫葛一龙、辟疆冒襄。与治交游图实,其交最深者以闽中林茂之、楚北杜于皇、上元张士风、桐城方尔止称知己,每见必出诗,相商改易。时壬午,予邂资来江东卜居,与治之昌晨夕相遇,为好无间。闽中曾波臣为与治画此小像,予其识其额。该长篇跋文中不仅透露出顾梦游的仕宦家世和社会交往,还揭示其善于诗文与书法的审美追求,以及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

细读《顾梦游肖像图》中主人公顾氏着袍服朱履,头戴方巾,面带笑容,神韵悠然,端坐于岩石上的瞬间面露微笑之表情。衣纹以劲健流利的铁线描,线条笔墨技法劲利流畅,书法从墨骨,然后施以淡彩烘染,以达到立体感。特别是作正面像,虽看不到双耳,却也正是通过这一细节来表现顾梦游身处明末腐朽政治环境中,不闻世事,置身林泉的处世哲学。尽管有学者认为人物的耳部是人为挖补而成现状的,但是周积寅早在《曾鲸及其<顾与治像>——兼与徐邦达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及:“……在这幅画上,一般不被人注意的是顾与治正面像不见两只耳朵,究属何故?有待考证。若是画家有意不画,倒可以看成是一种绝妙的艺术处理手法。……”以及周先生的三种看法,进一步论述该顾氏画像全是曾鲸写真的原样。20047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发行的马季戈《曾鲸与波臣派》一书载:南京博物院所藏曾鲸与张风合作绘制的《顾与治小像》,也有研究者认为曾经为人所改动,就此徐邦达先生与周积寅先生均有专文论述之,在此不再赘述。对于波臣派肖像画的作伪,目前所见仅集中于曾鲸一人身上,或由于其他波臣派画家的影响力远不及曾氏故尔。……”显然,顾梦游体貌特征充分展现出曾鲸在肖像画方面的卓越成就和独特风格,图中人物的装扮与其所绘《葛震甫像》中的主人公几无二致,也可证见明代后期文人的一种着装时尚。曾鲸毕生大部分时间在江浙从事艺术活动,晚年客居金陵鹫峰寺,其没有一味崇洋媚外,而是立足于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坚持骨法用笔描绘心中的顾梦游形象。陈衎《大江草堂二集》卷二载:闽中幅员雄隘,近之顾,乃四方之客,亦乐问学才,游者不专以问了才技也。……曾鲸,字波臣,籍莆中,居白下。传神写炤,昭代一人。……顾与治,名梦游,白下人。有学而古诗,玄邈可观,亦工行楷。……”所以,该作注重墨骨、烘染精到,设色上不仅有机融合中西画法,更重要的是其不用唐宋传统的粉彩渲染法,而是用淡墨分染出结构阴影,达到脸部肌肉凹凸分明的效果,具有鲜明的工、意结合之中华民族文人志士之特点。

据史载,顾梦游(1599—1660),字与治,副使顾英玉曾孙,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少年聪慧,十岁即作《荷花赋》,明崇祯十五年(1642)顾梦游岁贡生,入清不仕,以遗民终老,卒于清顺治十七年。其平生任侠好义,与周亮工、钱谦益、顾炎武等交好,工古文辞,善行草书,为时人所重,名振一时,以书易粟而求者接踵,晚年闭门隐居,著有《茂绿轩集》行世。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其《行书自书诗》《行书诸友移居诗》等作品。在明代宋珏的个案研究中,笔者发现,16423月恰即宋珏离世十年之际,宋珏生前的江宁好友顾梦游长途跋涉三千里抵达莆田,作《拜宋比玉墓》一诗,正如宋湖民《南禅室集》第162页中考证载顾梦游《拜宋比玉墓》诗,云:空天落木迥生哀,豪士青山骨已灰。剑挂高松吴客去,酒香宿草白魂来。遗文一代传新极,片石千秋表大名。地下好名知不免,为君寄语谢霜台。该哀祭文情真意切而感人肺腑,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怀念志趣相投、性格互戒的诤友,并跋涉三千余里,奠酒墓门,为之整理诗草,抒发了凄婉深沉的悼友之情。

此前,顾梦游从金陵到常熟拜见钱谦益,告知其将赴莆田奠祭宋珏。因宋珏无子,墓碑也尚未刻文,请钱谦益作《宋比玉墓表》,嘱咐正在福建巡按的浙江道御史、宋珏的世交李嗣京,伐石刻文。钱谦益欣然答应,所作的墓表概括宋珏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及其为人,也感叹顾梦游千里奠祭的义举。确如清代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下册)载:金陵顾与治来告我曰:梦游与莆田宋比玉交,夫子之所知也。比玉殁十余年矣,梦游将入闽访其墓,酹而哭焉。比玉无子,墓未有刻文,敢以请于夫子。兴化李少文,亦比玉之友也,巡方于闽,属表其墓而刻焉。!……与治往谋于少文,伐石而志之,曰:是惟莆阳宋比玉之墓。虞山钱谦益为之表。崇祯十五年三月。现代的《闽画史稿》第74页、《波臣画派》第75页和《曾鲸画集》第113页等书著,均分别记载了《顾梦游像图轴》作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可见,1642年,顾梦游入、离莆时,时居南京的曾鲸虽目不能细视,但能以中西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更注重描绘顾梦游人物形象的个性特质,创作出绝妙的《顾梦游像图轴》。此发生于同一年的日常生活现象,两者不仅共同构成了人际的特殊关系,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之,明代曾鲸的《顾梦游像图轴》是一幅具有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波臣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运用,也反映了明末肖像画的发展水平和创新思路。通过对该作品背景、构图特色、新派画法等文献记载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探索明代文人儒士的肖像画创作之文化内涵。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