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泉
林积仁(1071—1142),字充美(一作元美),唐九牧邵州刺史林蕴之裔孙,宋兴化军莆田县牛皮巷(今属荔城区)人。
宋人《艾轩先生文集》卷八《左中大夫秘阁修撰赠光禄大夫林公行状》载:“故左中大夫充秘阁修撰赠光禄大夫林公讳积仁,字充美,莆田人。自唐邵州刺史而下,所传以系牒。曾大父讳泽,大父讳规,再世弗仕。父讳达,以公故,赠光禄大夫;母朱氏,赠永嘉郡夫人。光禄尝从纵游,南至广之东莞。东莞令有鉴裁,一见公(林达),且笑曰:‘公(林达)纵不欲仕,终当至二品。公(林达)其以子(林积仁)贵耶!’公(林积仁)幼而杰异,身长七尺,丰额骈齿,声如钟。”
林积仁幼而杰异,豪爽自任,胆气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所学论语惊众人。及至成人,身高七尺,丰额骈齿,相貌堂堂,声如洪钟。曾随父亲林达纵游,南至广之东莞,东莞县令有鉴裁(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见到林达笑着说:“你即使不当官,将来也能官至二品,最终还是以你儿子为荣!”
宋绍圣四年(1097),林积仁擢何昌言榜进士第,初授建昌南城主簿,复调建州秋官,再任瓯宁知县。“瓯宁,岩邑也,民稍失职,则窜去为盗。公(林积仁)以人情条折之,凡三岁,益万五千余户。时以四最六善课群吏,而瓯宁为第一。”
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三十七也云:“瓯宁岩邑,民稍失职,则窜去为盗。(林)积仁谕以人情,三岁益万五千余户。时以四最六善课群吏,而瓯宁为第一。”瓯宁县境内,山高林密,地势十分险要,所以民风彪悍,百姓稍有不满即入山落草为寇。林积仁到任后,以情动之,以恩化之,不到三年,县内就增加了一万五千多户。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在官员考核中名列第一。这件事宋人《莆阳比事》卷六亦有记载:“林积仁,宰瓯宁三年,民户增一万五千余。时以‘四最六善’课群吏,瓯宁为第一焉。”
宋元符三年(1100),林积仁改任维州北海知县。“河岁决而幸不饥,所敛才及他县之半,公(林积仁)为之伐石障水,自是有宁岁。其于尫弱转徙无所归者,乃至具医药,视一邑若家人父子焉。”《兴化府志》卷三十七也载:“徙知北海县。河岁决,(林)积仁伐石障水,自是无患。民病转徙无归者,为之具医药。”
他任职期满后,“以治状听留,凡五年,如古所谓循吏者”。宋崇宁三年(1104),朝廷玺书即下,林积仁乘驿车趋京师,除广济河转运,迁提举江南西路常平等事。不久,“以内艰卒丧”,他归莆阳为母守孝,三年复除。
宋大观元年(1107),他改任提举河东路常平。“河东岁恶,(林)积仁废廪赈饥,流民存活者甚众。属灵夏用兵,转饷尽出河东。”河东地区天灾不断,他屡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挽救了许多濒临倒毙的民众。
此事《艾轩先生文集》卷八亦记录过:“会河东岁不熟,公(林积仁)发禀赈饥者,流人踵来生活者益众。属灵夏内侮,时方敛兵,一隅转饷,尽取之河东,以是特转中奉大夫。一时用事者欲减去天下常平员,更用所私,以公在河东,独留,稻熟,然后听其去。”
后林积仁任平阳知府,“才历朔旬,革去蠹坏”。平阳府积弊甚多,他上任不到旬月,便悉数革除陈规陋习。及移任京师提点刑狱之时,平阳“人皆牵衣泣送之”。宋靖康元年(1126)五月,“平阳父老走阙下,乞(林)积仁为守”。林积仁以中大夫直秘阁再领平阳。“望马首而拜者合沓,至写像家置之”。百姓受他恩泽者无数,知道他又来到,纷纷前来拜见。还有的百姓画了他的像摆在家中,像敬神一样供奉,可见对他的爱戴程度。
正如《莆阳比事》卷二所云:“林积仁,……知平阳府,寻提点京畿刑狱。既去,人皆罢市泣送。靖康初,平阳父老诣阙,乞(林)积仁为太守。遂以秘阁修撰再任,郡民迎拜合沓,以帛写像,家置祠焉。”
《艾轩先生文集》卷八也载:“朝廷议所以褒重之,遂命直龙图阁。平阳至是为方面,以当一道控扼之会。未逾月,充秘阁修撰。其再至平阳也,望马首者合沓而拜,以通帛写公像置之。未几,以疾乞致仕(退休),除提举江州太平观。”
绍兴初,江西列郡以叛将李成(字伯友)之变,“雕困已甚,(朝廷)遂以公(林积仁)知筠州”。再次起用他任筠州知州,“是年七月,封长兴县男,食邑三百户。自筠(州)解去,凡三更祠秩”。
宋绍兴九年(1139),朝廷又任命林积仁为广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宋绍兴十一年(1141),他到了南海;次年(1142)七月,以疾不返,卒于官,年七十二。《兴化府志》卷三十七载:“初,潮阳有健令杨耆年之狱,累岁不辨,逮至数百人。(林)积仁过潮,一日而决。及是柩东下,潮人酹哭之甚衰。赠左光禄大夫。”
《艾轩先生文集》卷八也载:“初,潮阳有健令杨耆年之狱,累岁不能办,逮捕者至数十百人。公(林积仁)过潮,一日而牍具。公之柩东下,潮人酹之,哭具哀。”《八闽通志》卷七十一、《闽书》卷之一百六和《闽大记》卷三十九以及清康熙《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四、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四皆有传。
宋邑人、中书舍人林光朝(字谦之)为其撰《行状》中云:“公(林积仁)策名五十载,所乡可书。……故人竿牍,必自其手出。少嗜学,虽暮齿不少衰。昏戚之空乏者,所入禄米至,分剖而食之。……公之嗣适大夫,能述公之志,以其行事属某(光朝)次第之,将乞铭于当代显者,惟公旧德,弗克振耀,非口耳所可尽,且将固避。逡巡十年,然不敢不识其大者,谨状。”史家评他:“天性强直,若不可犯。与人交,必呈写肺肝。僚属或过差,未尝辄加怒辱。婚戚之空乏者,悉分禄赒之。”
明邑人、方志学家黄仲昭曾经也评论说:“尝观前史所传循吏,司马子长则以其职循理、恤人,体国而取之;班孟坚则以其所居民富、所去见思而取之;范蔚宗则以其仁信笃诚使人不欺而取之,而威严一无所与焉。予论次莆之人物,若宋之林伸、林积仁、黄琮、吴公诚、陈居仁、方崧卿六君子者,其治绩虽各不同,而诚心爱民,民蒙其惠,在官而民爱之,既去而民怀之,则皆无大相远也,方诸古之循吏,其殆庶几乎。……六君子之行谊、器识如此,又可见其所以能成循吏之绩者,盖有本也!”
林积仁育有八男、五孙:长子林元忠,官至右奉直大夫、肇庆知府;次子林元淑,官至左宣教郎;季子林元膺,官至右从事郎;四子林元衡,官至右承务郎;五子林元佑,官至右文林郎、广南东路提举市舶司干办;六子林元方,官至右从事郎、连州桂阳县尉;七子林元卿,官至右迪功郎、漳州长泰县主簿;八子林元舒,官至左朝散郎、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孙男林叔谟,官至右通直郎、汀州通判;林叔明,官至右迪功郎;林叔献,官至右从政郎、建安县丞;林叔坦,官至右从事郎;林叔度,官至右迪功郎、江山县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