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要把准定位,建好协商平台,汇聚各方智慧;选准角度,把握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重点;找准问题,深入分析制约发展的困难和不足;提准思路,发挥政协优势为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日前,涵江区政协主席邹荔平主持召开“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专题协商会,表示要把省、市、区三级政协联动民主监督的养老专题抓准抓实,抓出成效。
区政府副区长林梓雄,区政协副主席王锦华、蔡莉莉、李黎阳等参加会议。
“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充分激发各方积极性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充分挖掘潜力发展银发经济市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专业队伍建设。”李黎阳作专题调研情况介绍。
“持续提升已建成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细节、服务技能、服务意识和运营水平。增加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补贴,提升一线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
“将养老事业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创新金融扶持,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恶意炒作养老事件的违法行为。”
“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开辟医养结合绿色通道,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老人健康档案、医疗记录等信息在养老院与医院之间的共享,并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及时反馈和及时处理。”
“精细化养老服务需求,分颐养老人和活力老人的差别化需求,做好老人入院前评估和区分提供服务的场地。精准化养老服务供给,满足不同经济能力的老人及家庭需求。”
协商会上,专业从业人员、养老机构负责人、医院管理者、社会工作者以及区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主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林梓雄表示,区政府将认真吸纳协商会的意见建议,专题研究落实措施,把政协的金点子切实转化为政府的真行动。
链接>>>
在涵江区政协“推进我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专题协商会上,区政协委员、相关从业人员及有关方面展开热烈讨论,深入交流,共商发展之策,提出许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厦门智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福州大区总经理阮函芳建议,增加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补贴,提升一线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稳定专业养老从业人员队伍;持续提升已建成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细节、服务技能、服务意识和运营水平,解决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政府购买服务要增加家庭养老床位方面的预算,把准以适老化+智能化+上门护理服务为重点的家床服务,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扶持一些养老服务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加大对养老服务企业市场化的支持力度,开展市场的培育和政府引导,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
区政协常委、江口幸福养老院董事长陈章粦建议,将养老事业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大力度培育养老产业,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养老建设项目开展;加大资金投入,创新金融扶持,加快补齐养老服务民生不足;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和健全医养结合机制;在环保、财税、保险、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养老事件等违法行为;激活养老市场,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作为未来涵江区养老的四大模式,打造养老服务业产业链,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区政协委员、涵江医院副院长李丽贞建议,要更新养老观念,开展针对老年人和社会大众的养老观念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养老观念教育和交流活动;要优化政策支持,统一医养结合相关政策执行标准,完善医保支付体系;要提倡老年医学专科发展,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学科或老年专科门诊;要整合医疗资源,建立起“养老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体系;要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开展包括医疗知识与技能、康复与护理技术、心理健康与沟通技巧、营养与膳食管理培训等培训;要开辟医养结合绿色通道等;要推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定期交流与协作、提供专业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支持等,为养老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区政协委员、莆田华侨医院副院长郑建智说建议,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老人健康档案、医疗记录等信息在养老院与医院之间的共享,并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及时反馈和及时处理;要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社会捐赠等,为医养合作提供充足资金,加大医保政策支持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制定医保医养结合支付相关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医养的意义和成果,提高社会对合作项目的认知度和支持度;要建好护工团队建设,针对养老院中服务人员低学历、高年龄的现象,出台相关政策留住年轻人员,为养老事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区政协委员、涵江区助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黄梅萍建议,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整合现有场地、师资、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利用好闲置资源发展养老事业。要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精细化养老服务需求,分颐养老人和活力老人的差别化需求,做好老人入院前评估和区分提供服务的场地。精准化养老服务供给,制作养老机构名录及借助智慧养老平台精准推广宣传,满足不同经济能力的老人及家庭需求。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引进养老社工,建立相关老人服务团队,制定科学的入院评估体系、摸清老人多元精神层面需求及提供心理慰藉,规划及开展护理人员的督导、培训、支持、休假、奖励、提升等。
(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关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