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一幅诉说着古人智慧的古画
【发布日期:2025-01-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詹海伟 林忆媚 沈丽琼

 

 

 

清代水陆画《五帝回万民庆》

 

 

 

清代水陆画《五帝显圣抗海寇图》中的“凤船送箭”与“僮身”

 

 

 

清代水陆画《五帝显圣抗海寇图》中的“飞虎旗”和“凤旗”

 

 

 

清代水陆画《五帝回銮万民庆》中的“肩挑十盘担”

 

 

 

唐代花岗岩石雕虎狮兽

 

 

东汾五帝祖庙(古称正极殿),始建于唐元和十三年,坐落于城厢区灵川镇东汾村的紫璜山。庙宇饱经沧桑,历经元代的毁损、明代的重建,清代迁界时再次毁损,直至康熙三十八年于现址重建,光绪十五年又重修。20055月,该庙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帝庙不仅流传着众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还珍藏有诸多文物古迹。其中,一幅名为《五帝回銮万民庆》的清代水陆古画尤为珍贵,展现了当时五帝庙举行的送帝王爷船仪式的盛况。画中的建筑风貌与现今存世的遗迹极为相似,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该画于19991224日由福建省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三级文物。

澳大利亚Xplorer Media摄影师梁家源在观赏此画时说:“近年来,我遍访全球,专注于拍摄送王船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据我所知,这幅水陆画是目前描述送王船习俗、僮身以及肩挑盘担形象最早且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画。画中的王船样式与我在福建、台湾,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见到的王船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福建、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的送王船仪式中,都打着‘代天巡狩’的旗号,这幅古画是目前记载‘代天巡狩’名号较早出现在王船上的有力实证。”

在这幅水陆画中,五帝庙面朝大海,巍峨庄重,装饰在屋脊角落的一对龙头鱼(鳌鱼)雕塑栩栩如生。龙头鱼,龙头鱼身,巧妙地融合了龙与鱼的元素。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权力、尊贵与吉祥;鱼则寓意着富饶、繁荣以及财富与好运。因此,龙头鱼身的鳌鱼被视为吉祥、富贵与长寿的象征。

古画的上半部分描绘了五帝庙的景象:五帝神明端坐于神坛之上,目光威严中透露着慈祥;一名官员带着小孩,虔诚地跪拜在神明面前,祈求功名与未来;庙旁,乐队正在为送帝王爷船仪式演奏;庙前,男女老少各具情态,或刚踏入庙门,或三五成群地聊天,或倚靠栏杆观赏龙舟与凤船。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人们的感恩之情,以及安居乐业的祥和气氛。

古画的下半部分生动描绘了送帝王爷船的庄严仪式。画面中央,一艘雄伟壮观的龙舟赫然入目,它不仅是村民们祈愿的物化象征,还是当地丰富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莆仙民间世代流传的谚语“送帝(大)王爷船”,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幅画中龙舟所蕴含的深远寓意。

龙舟旁,驻足观看的民众络绎不绝,他们或凝神注视,或低声交谈,脸上洋溢着庄重与敬畏之情,共同见证这一神圣时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头戴凉帽、肩挑十盘担、脚踏草鞋的人物匆匆离去,其身影格外醒目。这一细节不仅巧妙地标志着海醮仪式的圆满落幕,更为整幅画作增添了几分生动。

值得一提的是,画中的十盘担是当地最高的贺礼之一,它寓意着挑五谷丰登、担国泰民安,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以及对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的美好祝愿。现如今,这一古老的习俗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莆仙人民的心中。

龙舟上的装饰尤为引人注目。顶端的两面旗幡分别书写着“五皇大帝”“圣驾回銮”以及“龙舟帆桅”的字样,帆桅之上,一面“飞虎兽”旗随风飘扬。飞虎兽,作为上古传说中的强大生灵,集老虎的威猛与飞翔的能力于一身,宛如风雷之神,独一无二。传说它能保护航行者免受风浪与海盗的侵袭。因此,每次飞虎兽旗的飘扬,都彰显着航海者的无畏勇气与坚定决心,寓意着如虎添翼、旗开得胜。

龙舟的船舷两侧,各竖立着一块写有“代天巡狩”的大牌。寄托了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生命安顺、风调雨顺、四境平安的美好愿望。

龙舟首部安装的神兽兽首,为这场盛大的仪式增添了神秘色彩。关于神兽的形象,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龙虎瑞兽”,其形态既融合了龙的威严与虎的勇猛,却又独树一帜,非龙非虎,独具魅力。在古老的五行哲学中,龙代表乾卦,象征着浩瀚的天穹与无尽的阳刚之气;而虎则代表坤卦,寓意着厚重的大地与深沉的阴柔之力。相传,古时水神与风神为争海域霸权,引发滔天巨浪与狂风,沿海渔民生活困苦不堪。五帝驾船显灵,派出龙虎瑞兽,其威力震慑四海,与水风神激战并最终将其逐回海底与云端。为铭记这一伟大时刻并表达对五帝的敬仰与感激,渔民们精心制作了一艘雄伟壮观的王船,船头装有龙虎瑞兽兽首。

另一种说法则是“虎狮兽”的兽首。据传,古时东汾村遭遇了一场大灾难,狂风巨浪侵袭,渔船沉没,瘟疫肆虐,村民生活在极度恐惧之中。就在绝望之际,神秘神兽虎狮兽出现,带来了五帝的旨意:只有举行化龙舟仪式,才能祛除瘟疫并恢复海上安宁。村民们迅速行动打造龙舟并准备祭品。虎狮兽蹲坐守护龙舟以确保祭品安全。化龙舟的日子到来时,村民们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虎狮兽引领龙舟驶向海岸并最终化为灰烬。此后,东汾村再无灾难发生,生活恢复了宁静与繁荣。为感谢虎狮兽的恩泽,村民用重达两吨多的黄岗岩雕刻了栩栩如生的虎狮石像矗立在村口,并将虎狮兽兽首安装至龙舟船头,以镇守一方平安。化龙舟仪式从此成为东汾村世代相传的传统,每年举行,以祈求五帝的庇护。如今虎狮兽与化龙舟的传奇已融入东汾村的文化血脉,成为村民共同的记忆与信仰。

紧随龙舟其后的是一位身着蓝色长袍、手捧凤船模型的人物形象。凤船,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符号,起源于古代的鸟舟、鷁舟等,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文化的交融,逐渐演化为我们今日所见的凤船,它已成为当地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古人视凤凰为吉祥之鸟,其形象的出现往往寓意着世界的和谐、和平与繁荣。

在另一幅清代水陆画《五帝显圣抗海寇图》中,凤船的历史与传说得到了生动的描绘。画面中,军民正面临海寇的侵袭,城墙之内箭矢告罄,形势危急。此时,五帝显灵,派遣一艘神奇的凤船,犹如神兵天降,破空而来,满载箭矢疾驰至城墙之上,为守城军民解了燃眉之急。凤船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送王船仪式的文化内涵,更彰显了当地文化的繁荣与生生不息的活力。

龙舟与凤船,作为古老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生动载体,共同构成了“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它们不仅是渔民勇敢、智慧与团结精神的象征,更承载着人们对海上平安与美好生活的深切祈愿。

据传,在昔日的头北地区(今泉港、惠安等地),沿海渔民主要以捕鱼为生,但常因鱼获稀少而陷入困境。一次,东汾村正极殿(东汾五帝庙)举行送帝王爷船的习俗活动,期间头北地区有乩僮发现帝王爷代天巡守的船只徘徊于头北附近海域未继续前行。乩僮通过起乩告知渔民,应接回代天巡守的船以及帝王爷并再次举行送船仪式。渔民们依言行事,在海边设案桌、摆供品,虔诚接回五皇大帝代天巡守的船,并制作新船再次送其出海。令人称奇的是,此后渔民们的捕鱼量大幅增加,生活日益富足。

这一神奇的变化迅速传遍了头北地区的各个村落,他们纷纷来到东汾村正极殿请求分灵五帝,并在各自村落建庙(泉港南埔青龙庙、峰前新兴府、后帝明龙庙等庙)供奉。送帝王爷船这一习俗典故也由此口口相传,逐渐传播至福建、台湾等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台送王船习俗。东汾五帝庙送王船习俗于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古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细节刻画入微。画中,古代官员的庄重威严、孩童的天真烂漫、村民的坚韧不拔以及乐队欢快的演奏节奏,均通过画家细腻入微的笔触得以生动展现。这些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故事性与情感色彩,更使观者深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此画作不仅展现了清朝时期的繁华景象与送王船仪式的盛况,还通过龙舟与凤船等元素巧妙地传达了村民对五帝的敬畏与祈愿,以及对自然的深深尊敬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性,观者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与真挚情感。同时,这幅古画也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彰显着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之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