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泉 王建华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洋尾,有白水塘,大数百亩。旧是海荡地,及塍海后遂瀦为塘,北洋诸水汇于此。李氏、黄氏皆聚族焉。李氏自殿前统制司干办(李)富以来,子孙相继登科第,而制干之名益著。”
洋尾村位于涵江区西南部的白塘湖畔,东连后宫村,西接上梧村,南邻镇江村,北界集奎村。为冲击平原地带,西部的白塘沟,是莆田北洋最大的一个沟塘。因地处白水塘尾部,故名“洋尾”。2015年,洋尾村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
村里有李、黄、陈、林、高、吴等诸姓,而莆田人却总称“洋尾李”。把洋尾与李姓连在一起,那要追溯到千年前的唐宋时期。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个儿子江安王李元祥的后代,在武则天时期遭受迫害,避祸南迁,流寓福建的泉州南安。入莆始祖李伯玉是李元祥的第十四世孙,于北宋初由南安迁徙兴化游洋,后定居莆田白塘洋尾,聚族而居,子孙繁衍,至今1000多年,传了40多代,莆阳李氏皆由洋尾分支。
南宋初年,洋尾李氏出了一位爱国爱乡的传奇人物李富,字子诚,号澹轩,世人称之李制干,他是李伯玉的玄孙。在国家危亡之际,疏散家财,募集义兵,力保民族社稷。回乡之后,热心桑梓,捐输家财,修桥铺路。莆人感其恩德,在湄洲妈祖祖庙中为其塑像,作为陪神奉祀。
进入洋尾村,耳边一下子静了下来。整个村庄,被白塘湖水环绕。两岸密布着的古老民居,高低错落,配上特色的悬山顶、燕尾脊、红瓦房,满眼皆是浓浓的莆阳特色;走在村道上,湖面波光粼粼,新修的青石板路,辉映着红瓦房,雨后滴水的古老屋檐,酝酿出一曲曲古老的韵律歌谣。
这里,无处不浸染着宋风明韵和江南味道,还有人把洋尾村说成是福建版的“乌镇”。到村中游览一番,可以看到街巷纵横,阊闾次第,一座座气势恢宏、构筑典雅的祠堂,古朴而小巧的牌坊,闲静而密匝的明清民居,别致而厚重的小桥,为这古老的村落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洋尾村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而且文物众多,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是簪缨世家的李氏,千百年来文采风流,留下许多古迹。虽几经沧桑,大部分已湮没,但至今仍有李制干祠、李氏大宗祠、佥判第坊、白塘科第坊、柏府归荣坊等古建筑保存下来。
李制干祠是洋尾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位于东墩自然村,在村部东面100米左右。该祠原为李富故居,其后裔为纪念李富,把它改建为祠堂,也称李富祠、李富纪念馆。该祠占地面积380平方米,祠门前水沟呈鲤鱼状,坐北朝南,由门厅、砖埕、前厅、天井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3间,进深4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
李富祠始建于南宋,明弘治十八年(1505)重建,兴化知府张琦书门匾曰“宋制干李公宗祠”。清朝至近代都有重修,现保留明清建筑样式,部分构件为明代。该祠朴素大方,梁、柱、枋、檩、斗拱、雀替都没有雕花施彩。大门前一对清代石墩,青石雕刻,线条简洁。大门一对楹联,上书:江王世泽长;制干家声大。这是白塘李氏常用的门联。
祠门两旁各有一室,进入门厅是一个颇大的砖埕,以方砖铺就,埕后便是前厅。通过前厅是一方天井,以利主殿泻水与采光,天井两边有廊与主殿相连。厅门额写“宋制干李富纪念馆”隶书匾,三层石级上有一条前廊。主殿上方悬挂的是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常德知府王进之书写的“种德传心”匾。
主殿中间有李富头戴黑纱帽、身着蟒袍的坐像,显得儒雅却有几分威严。两边墙上悬挂四幅反映李富生平事迹的画图,出自仙游画家李清达之手,分别为:事母至孝图,爱国抗金图,捐资办学图,修桥筑堤图。墙上还挂有岳飞、张孝祥、李纲、文天祥、郑岳等人给李富的题词。
祠内还藏有明嘉靖五年(1526)立的《永思堂碑记》碑一通,碑高2.2米,宽0.85米,圆首、篆额、楷书碑文。明代邑人、刑部尚书林俊撰文,陈寿征书篆。李富纪念馆被列为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莆田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而在村部西边8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座李氏大宗祠,属李角自然村,为区别于东墩李制干祠,故称“李氏大宗祠”。明代李富子孙为纪念李制干而修建。清初“兵燹毁其半”,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式,部分明代构件。宗祠前一个约500平方米的长方形大砖埕,是李氏全族公祭活动的重要场所。1992年9月,被列为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该祠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埕、门厅和主殿组成,中间以天井相隔,天井边为拱棚式两廊。正殿面阔3间,进深4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悬山顶。宗祠用材高大,大梁雕花漆金,檩枋隔扇拼花精致,墙壁挂满了海内外宗亲送的金匾、镜框、题词、楹联。大门两旁还有一对清初雕刻的抱鼓石镇着,宣示李氏家族的显贵与尊荣。
祠内墙上嵌有两通石碑:一通是《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明弘治二年(1489)八月立,明代邑人、刑部尚书彭韶撰文,周文通书丹,王进篆额,碑圆首,高1.85米,高0.90米,记载李富祠修建情况。另一通是《重修大宗祠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立,篆文书额,楷书碑文,高1.83米,高0.90米。碑载有大宗祠因清代沿海截界而毁的内容,颇具历史价值。该祠也被列为莆田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佥判第坊,坐落于白塘湖东北部岸上的李角自然村,在村部西南60米处。建于宋代,为李富次子、官至惠州府佥判的李廷耀所建。明代重修,南北走向,砖木仿楼阁式结构,穿斗歇山顶,两边墀头建有两阙(墙头厝)的假墀,面阔一间,进深3柱,保留宋、明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5.3平方米,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李制干祠的附属文物。如今历时数百年,仍然屹立于白塘湖畔。
白塘科第坊,坐落在白塘湖岸边的李角自然村,距村部西南80米左右的地方。李富后裔在明代科举登第者众多,成化间,为南京武学教授李长源一门建立的“牌坊”,清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保存明代部分原构件。南北走向,南临白塘湖,坊前有一块石埕,石埕通向白塘湖有一个简易的石砌码头。
坊面阔3间,进深4柱,抬梁式,悬山顶,中间立柱石制,上下有卷杀。梁上一块两面楷体“白塘科第”木匾是明代原物,保存较好,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李制干祠的附属文物。坊旁边有《鳌壶会秀碑》一通,碑高2米,宽0.6米,为正德间,明邑人、监察御史周宣所书。
这座土木结构的牌坊如一座敞开式的宫庙,是洋尾李氏宋明两代科第兴盛的历史见证。“白塘科第”的梁枋上刻写着密密的名字和官职,凡李氏子孙功名有成,授有官职者,都要乘官船回到洋尾村,在“白塘科第坊”前的石砌码头靠岸,到科第坊前祝告祖宗,然后名登坊上,以示荣耀。
制干余芳坊,也坐落在洋尾李角自然村。始建于明代,为李氏族人为纪念明成化进士,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元镇荣归故里所建,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洋尾村保存较为完好的三座牌坊之一。现存为原始建筑,横跨于古官道上,东西坐向,面阔一间,进深3柱,抬梁式,悬山顶,其石柱具有元代风格。据李氏后裔说因匾上所书“柏府归荣”,故李氏宗亲称它为“柏府归荣坊”。
宋明两代,洋尾李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人才辈出。一个小小村落,单李姓进士宋代就有李茹,淳熙十三年(1186)恩赐进士,官至湖口知县;李肃、李若兄弟,均为庆元二年(1196)特奏名进士,李若官至吉州文学;李頔,庆元五年(1199)特奏名进士,官至古田县簿;李颜,嘉定七年(1214)特奏名进士,官至福州司法参军;李日新,绍定五年(1232)进士,官至肇庆府簿。
在明代,李姓进士有李元镇,成化五年(1469)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廷梧,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至大理左丞;李仰止、李长盛,均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李仰止官至绍兴府推官,李长盛官至沔阳知州;李寅实,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两淮转运使;李宗著,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由此可见李氏一脉,科甲相继,家世显赫。
洋尾村还有一本清康熙间编修的《白塘洋尾李氏族谱》,这是洋尾李氏前人留传下来的一本价值较高的族谱,收录几篇有关妈祖信仰的珍贵资料。此谱曾于1994年作为福建省赴台举办妈祖文物展的展品,吸引了许多研究妈祖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宋绍兴间特奏名进士、仙游人廖鹏飞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了妈祖宫庙最早受到朝廷褒封的情况,被专家学者公认为“是已知最早的妈祖文献资料”。
洋尾李氏后裔历代多有迁徙,子孙遍及全国各地。值得一提的是,洋尾村也是香港富商李嘉诚的祖籍地。据《白塘洋尾李氏族谱》记载,从一世祖入闽始祖李元祥算起,李嘉诚是第46世裔孙。李嘉诚先生曾说:“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