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
施琅像
《敕封天后志》中“井泉济师”
《师泉井记》碑
《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
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施琅奉命率领大军征台,以三万水师云集莆田平海卫澳备战,时靠近海面的盐碱地练兵与候风,柴火和用水供应等十分困难,数万官兵饮水仅靠天妃庙前近已枯竭的一口浅水井,水源难以为继,军心浮动不安。据传,平海的天妃庙因迁界圮毁,施琅得悉之后即整修庙宇奉祀妈祖,且于战船上供奉妈祖神像,早晚上香朝拜。
《妈祖文献史料》中施琅“师泉井记”条载:“今上御报之二十一载。壬戌孟冬,予以奉命统率舟师,徂征台湾。貔虎之校,犀甲之士,简阅而从者,三万有余众。驻集平海之澳,俟长风破巨浪,以靖扫鲛窟。爰际天时旸亢,泉流殚竭,军中取汲之道,遥遥难致。而平澳故迁徙之壤,介在海陬,昔之井廛,尽成堙废。始得一井于天妃行宫之前,距海不盈数十武,渍卤浸润,厥味咸苦,原夫未达广源,其流亦复易罄。询诸土人,咸称是井曩仅可供百家之需,至隆冬泽愆水涸,用益不赡。允若兹,则三军之士所藉以朝饔夕飧者果奚恃欤?予乃殚摅诚愫,祈吁神听。拜祷之余,不崇朝而泉流斯扩,味转甘和。绠汲挹取之声,昼夜靡间,歕涌滋溉,略不显其亏盈之迹。凡三万之众,咸资饮沃,而无呼癸之虑焉。自非灵光幽赞,佐佑戎师,歼殄妖氛,翼卫王室,未有宏阐嘉祥,湛泽汪濊,若斯之渥者也。因镌石纪异,名曰‘师泉’,昭神贶也。……”施琅诚心祈求妈祖显灵庇佑,挖掘枯井后果然“涌泉济师”,真无异于耿恭拜井之奇迹。值得注意的是《师泉井记》中多次提到有关妈祖的灵助,如“天妃行宫”“祈呈神听”“拜祷之余”“灵光幽赞”“佐祐戎师”等。
笔者用心拜读《敕封天后志》中“井泉济师”,认为该图以最巧妙的笔墨表达主题,画面构思奇特、手法高明且独具匠心,让人感受到了妈祖信仰的力量。
首先,版画的构图新奇、绘制精致、镌刻秀美等艺术手法,对于探究古代水利设施的兴建沿革,清代军队水陆师的排阵备战等,都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从近及远布局取法宋画边角形状,可以看到在画面下方军营帐篷之外罗列,以此暗示数万军士在海边驻扎的地理环境,以虚写实,画外有画。在画面中上方海滨有座妈祖庙宇,庙外有口水井,井与庙相邻状自然把故事的重点与神灵连在一起,但不表现庙里的神祇形象,让人凭空想象,仿佛冥冥之中自有神灵存在,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和“举头三尺有神明”等,此采以实写虚的手法。而画面最上方,海波远处留下一片空白,于云烟缥缈处隐现城墙一角,交代了故事发生在莆田郊外平海的海滩上,地域特色鲜明且空间感极强。而特别精妙的是画面主题突出,表现官民汲水的,等水的和挑水的人物顾盼交谈形态,进进出出又来来回回地构成一个椭圆形状,让人从视觉上仿佛看到官兵循环反复,如走马灯一样层出不穷,忙于挑水的繁忙景象可见一斑,而进水也如泉涌,让官兵源源不绝,取之不尽,挑之不绝,作者的表现手法实在是精妙之极。
后来,施琅认为这是妈祖神助进军,为纪念妈祖的灵威,在平海天后宫撰写了《师泉记》碑文,并镌刻石头的匾额,题写“师泉”二字,以显扬神妃的恩德,妈祖庇佑的大爱精神因而得到发扬光大。《妈祖文献史料》中施琅“师泉井记”条载:“……在《易》,地中有水曰‘师’。师之行于天下,犹水之行于地中,既著容民蓄众之义,必协行险而顺之德。是知师以众正。乃克副大君讨二抚顺、怀柔万邦之命,而扬旌海外,发轫涯涘,神异初彰,闿惠覃布。诞惟圣天子赫濯之威,以致百灵效顺,山海徵奇。亶其然乎!昔二师剑刺大宛之山,而流水溢出,耿恭拜祷疏勒之境,而飞泉奔涌,并能拯军士于渴乏,著万里之奇功。乃今井养不穷,三军获福,予之不敏,曷以答兹鸿嘉之赐哉!是用勒之贞珉,以志不朽焉。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吉旦。靖海将军提督福建等处地方水师军务总兵官太子少保右都督内大臣伯加一级温陵施琅撰。”此为积极备战稳定军心,施琅于危难之中祷告神明求助,妈祖显灵使井水泉涌而出,源源不绝,数万官兵得以解救。
笔者曾通过《<敕封天后志>中施琅征台图像探析》一文研究,论述施琅神化“在莆田平海驻军期间浚井得到淡水,几万大军不再缺水”之事,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征战部队的“练兵整船”得以施行,缓解了备战之急。施琅撰写的《师泉井记》和《靖台碑》等碑刻成为两岸重要的历史文物遗产,台湾妈祖宫庙楹联文化中也有反映“涌泉济师”的史实,如台湾彰化南瑶宫三川殿中有鹿港人罗君蓝题联:“圣德敷布万军,涌泉济渴;母仪表扬四海,护国褒功。”彰化鹿港天后宫罗怀珍撰联:“圣德感行军,涌泉济师供气壮;母功扬表海,助风退寇显神灵。”诸联句盛赞了妈祖,营造了妈祖庇佑军民的文化情境,是施琅出师告捷、收复台湾的有力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