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莆田学院“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团深入荔城区西天尾镇南少林寺,开展非遗武术文化传承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挖掘、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非遗武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们在南少林寺武僧的带领下,参观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刹,了解南少林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武术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据悉,莆田南少林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共计六十余种,其中在全国武术界影响较大的武术种类有南少林“三十六宝”拳术、南少林鸣鹤二十八宿拳术、南少林韦陀拳、南少林铁沙拳和南少林单刀等。
“因为热爱武术,还有家中的支持,我来到南少林寺习武,日复一日的练习,固然艰苦,但其中的绽放的武术魅力,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愿做武术传承的‘提灯人’。”南少林寺的武僧们与实践团成员们分享了自己的习武经历,南少林武术的历史渊源、流派特点以及传承现状。武僧表示,南少林武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技击之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南少林武术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承人才匮乏、传播渠道单一等。
为更深入地学习南少林武术,实践团成员们跟随武僧们进行了实地学习训练。在训练场上,武僧们亲自示范了南拳等简单经典的南少林武术套路,成员们认真学习,一招一式都学得有模有样。尽管训练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大家都没有退缩,凭借对武术的热爱,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武术技巧。
此次非遗武术的传承不仅让成员们亲身感受到了南少林武术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他们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后续,实践团成员将积极发挥新媒体和青年优势,制作系列关于南少林武术的短视频和图文资料,介绍南少林武术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扩大了南少林武术的影响力。
近年来,莆田学院“木兰寻脉”非遗传承实践团深耕福建传统文化,争做家乡文化的“宣传员”,以线上线下双线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推出《莆里福气》系列宣传视频20余条,引导青年在实践中读懂、践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文化发展新思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周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