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游大济镇坑北村的马峰组,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满满当当晾晒着木薯(本地俗称树薯)粉与木薯渣,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丰收的甜香,宣告着今年木薯又迎来了一场喜人的大丰收。
马峰生产组坐落于仙游大济镇坑北村的东北部,去年,雨水的欠缺给这片土地带来挑战,农旱地与山地占比较大。但村民们并未气馁,全力发展乡村经济,他们踏上了探索的征程,选择改良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耐旱作物。
春季,村民们巧妙地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在众多农旱地、山杂地乃至房前屋后,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大量种植高产高效益的耐旱木薯,种植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如今,这份努力迎来了丰厚回报,预计可收获木薯150多吨,产值高达29万多元,稳稳地推动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当你踏入马峰的木薯种植地,一幅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瞬间映入眼帘。村民们在郁郁葱葱的木薯间来回穿梭,硕大饱满的木薯纷纷破土而出,似乎也在迫不及待地分享这份丰收的喜悦。大家忙着收木薯、打包、搬运,脸上洋溢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一旁,木薯破碎机发出的轰鸣声,仿佛是在演奏一曲欢快的丰收交响乐,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
在忙碌的人群中,有一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83岁的种植户陈凤林老汉。只见他扛起锄头,推着车辆,脚步稳健地往木薯田里走去。乡亲们都说,陈老汉如今儿孙满堂,本应安享天伦之乐,可他在农村从事农业劳作几十年,早已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实在闲不下来。现在,他独自在家,每天不仅把家务事料理得井井有条,还精心耕耘着农田(闲暇时甚至还热心地帮乡亲们干农活。他种植的约800.004平方米木薯,喜获70多担,碾制出淀粉1540多斤,产值达6930多元。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是陈老汉辛勤耕耘的最好见证,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喜上眉梢,满心欢喜。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马峰生产组敏锐地根据气候变化及当地环境条件,果断采取“应变”措施,改良种植旱地作物,成功让旱田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了旱田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美好愿景。去年,那3万多平方米旱地木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让村民们的心里乐开了花。如今,这里的木薯粉产品不仅畅销仙游、莆田市场,更是吸引了众多小商贩开车前来大量收购,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陈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