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一位移民管理警察的“国门十二时辰”
【发布日期:2025-03-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位移民管理警察的国门十二时辰

灯光下的海丝不夜港

 

325日凌晨,福建省莆田市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的灯火如昼。海风裹挟着铁锈气息掠过,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移民管理警察陈航翔拉紧反光背心,目光穿透码头探照灯的雪白光柱,锁定靠岸在作业的新加坡籍北方精神轮。这艘从澳大利亚运载25.6万吨铁矿的巨轮,轮廓在夜色中逐渐清晰,如同漂浮在海上的钢铁巨兽,正靠泊在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口加紧卸货。

外轮船员证件已核对,请加强口岸限定区域监护!对讲机里传来执勤队同事的呼叫。陈航翔的掌心沁出薄汗,却仍稳稳握住执法记录仪。莆田市地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台湾海峡两岸的连接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所属罗屿作业区更是目前国际大型矿石船舶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首个40万吨大型深水港口。驻守莆田口岸10年来,陈航翔早已习惯在轰鸣的装卸声中保持绝对清醒。

此刻,登上外轮的智能闸口正在运行,人脸识别的红光在夜色中规律闪烁。陈航翔想起十年前,这里还只是孤岛渔村,如今却已蜕变为全球最大铁矿石中转港之一。2016年罗屿大桥贯通时,他和同事们还在桥头合影;2021远福海号首靠时,他守在梯口记录下历史性时刻。如今,罗屿作业区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每一组跃动的数字都刻着他和同事们的青春印记。

外轮的汽笛声惊醒了沉思。陈航翔快步在码头泊位的梯口周边巡查,警灯的红光与港口的灯光交相辉映,在他肩章上投下细碎的金芒。他知道,这抹光不仅照亮了国门,更映照着两岸同胞的经贸血脉——去年对台铁矿石中转量突破300万吨,对中国台湾的铁矿石中转量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夜色渐深,陈航翔的巡检路线覆盖了整个港区。他走过40万吨级泊位,看赤色矿砂通过传送带进入卸船机漏斗;驻足铁路装车楼,天亮后载重3500吨的列车,将在港区内汽笛长鸣驶出。作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他和同事们不仅是国门安全的守护者,更是经济动脉的护航人——推行“7×24小时通关,创新试行适用于小、远、散口岸的单专用通道模式”,智能识别和记录上下梯口人员,为出入境船舶提供零等待通关服务,符合条件的船舶还可以一次性办结入出境手续,让码头企业节省成本数百万元。

当一艘艘外轮完成装卸驶向深海,陈航翔站在罗屿大桥上俯瞰港区,罗屿作业区的灯火与智能化监控系统的蓝光交织成网,犹如海上丝绸之路上空的银河中闪耀。他想起刚刚新婚3个月的妻子,想起父亲总说守国门也是守咱老百姓的饭碗。此刻,他忽然读懂了灯火里的国门的深意——这璀璨光华里,凝聚着移民管理警察的忠诚坚守与港区工人的智慧汗水,更跃动着国家战略的脉搏:一座从孤岛渔村蝶变为国际铁矿动脉枢纽的东南大港。

(吴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