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红团:岁月沉淀的团圆象征
【发布日期:2025-04-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建平

 

 




吴芹芹/

 

 

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一家传承着莆田红团文化的陈氏红团店。这里的每一个红团,都像是岁月的使者,承载着莆田民间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莆田人自古就对红色和圆形有着特殊的情感,红色代表喜庆,圆形寓意团圆。红团这道传统风味小吃,便在春节这个阖家团圆的盛大节日里,登上家家户户的餐桌,成为莆田民间美食文化的重要符号。它不仅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庆出现,还在祝寿、婚庆、乔迁等民俗活动中登场亮相,蕴含着丰富的吉祥文化内涵。    

红团外形圆润,外皮鲜艳红润,馅料主要有糯米馅、绿豆馅、香菇瘦肉馅三种。据史料记载,莆田红团技艺传承已有千年之久,清代莆人王怀的诗句“年边岁届家家忙,巧女飞针绣新装。郎伯东街沽美酒,娘妳灶间印红团”,生动地描绘出当时莆田人家制作红团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其浓郁的民俗风情。

按照莆田民间的古老传统,做红团通常在腊月廿七、廿八这两日。届时,整个莆田一片忙碌欢乐,家家户户都忙着做红团,年味儿在这热气腾腾的氛围里愈发浓烈。红团以圆、红、甜的特点,寓意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甜甜蜜蜜,是莆仙地区过年迎春必不可少的美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祝福。    

作为莆田红团的代表之一,陈氏红团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越发精湛,品类丰富,堪称地方风味美食的典范。20183月,《陈氏红团制作技艺》入选莆田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1月,《莆田红团制作技艺》荣登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入驻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时,陈氏红团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煌歆表示:“我们莆田非遗名小吃陈氏红团入驻县巷,目的就是为了带动莆田的名小吃发展。我们也会大力推广,让更多的游客品尝到莆田的特色正宗小吃。”    

红团由皮和馅组成,属于蒸食。过去,制作红团皮的糯米粉需经一夜浸泡、磨坊研磨、沥干等工序,如今人们多选用袋装糯米粉,拌上食红,加温水和好,压揉成圆长条,撮出团块并碾压成薄饼状。擀皮时力度要恰到好处,否则会影响口感和成型。    

红团馅料多样,甜馅常见的有糯米馅、绿豆馅、红豆馅,制作时需先处理原料,煮烂后加糖搅拌成饭团。以前还有“番薯馅”。咸馅以糯米馅为主,加入香菇丝、花生米碎、葱花等,也可添加肉丝、虾米等。馅料加工好后,用红团皮包好,再放入刻有“福、禄、寿、喜”的印模压印成型,垫上鸡蕉叶蒸熟。市面上以绿豆馅最受欢迎。    

红团作为节庆美食,可长时间存放且不易变质,定期加热能存放20多天,它也是过年的主食之一。它用料普通品位却极高,既是供品又是馈赠佳礼,代表着吉祥如意。其口感香甜软糯,冷却后加热仍美味如初,承载着莆仙人民的情感与记忆,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独特魅力,让品尝过的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与祝福,成为莆仙文化传承中亮丽的风景线。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