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戏曲学校简史(三)
【发布日期:2025-04-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郑邦俊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前年,有位群友在戏校群转发了60年前海政文工团和艺校学生合影留念的照片,引起艺校同窗们的一段美好回忆。

20世纪60年代初,海政文工团、前锋文工团和省歌舞团先后派演职员来艺校乙班学习莆仙戏旦角的优美动作和莆仙戏曲调。应戏校要求,海政文工团的陈瑞君、陶淑华、苏友文和田静为戏校学员培训《丰收歌》舞蹈,前锋文工团的郭萍则教授《巡逻之夜》等现代舞蹈,还为后台提供舞蹈乐谱。《丰收歌》在城关剧场排练演出,后台乐队演奏时而柔美,时而激越,八位美女跳得满场精彩,给观众带来尽善尽美的享受。

《巡逻之夜》也为加演节目增光添彩。

 

锦绣艺苑  争奇斗艳

 

莆田县戏曲学校甲乙班毕业生为莆仙戏注入了新鲜血液,许多优秀演员成为观众追捧赞颂的新星。20101030日,莆田市广电新闻出版局将原莆仙戏艺校的吴玉仁、姚清水、祁玉卿、林文珍、陈先镐、陈承恩、郑清和、戴鹤舟、黄秀莺,列入《莆仙戏专家库人员名单》。

以下简述可展现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为促进莆仙戏繁荣与发展做出的奉献。  

姚清水,1943年出生,西天尾澄渚村人。从艺校甲班毕业后在实验二团、劳动剧团及乌兰木骑宣传队任演员,不久调县编剧小组,与祁宗灯合作整理改编传统戏《状元与乞丐》,1981年晋京演出。郭汉城、张郁等文艺界领导和专家,曾一致赞扬《状元与乞丐》是继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之后的“又一颗艺术明珠”。先后还创作《葫芦湾》《玉兰花》《叶笛秋声》《逃难记》《藩国纪闻》《公章记》《白玉锁》等莆仙戏剧目,均在省会演中得奖。曾任莆田县戏曲研究室主任、莆田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

祁玉卿,女,1943年生于黄石镇江东村,13岁进艺校甲班师从黄文狄主攻文武生。在省、市戏剧会演中多次获奖,是莆仙戏小生行当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省级莆仙戏非遗传承人。在《访友》《胭脂铺》《百花亭》《孟丽君》《双玉蝉》《玉蜻蜓》等剧目中饰演主角。在《靖边记》中成功扮演杨家将杨恕,曾为来闽视察的朱德委员长献演。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观看她在《韩贞姬》中扮演的韩儿后,给予好评。她的事迹多次在《福建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刊登。演艺精湛的“生子卿”倍受观众喜爱。

1981年至1984年,任县艺校副校长及教导主任。退休后创办戏剧培训班,培育学员300多位。

郑清和,1944年生,城厢区东海镇人。1960年进艺校乙班,师承名鼓师雷澄清和林炳原。其司鼓节奏明快、结构严谨,鼓点处理手法既有传统风格,又有个人特色。他司鼓的《孟丽君》,由省音像公司灌制盒式磁带。参与音乐设计并司鼓的《刘贺登基》获省第15届戏剧会演音乐设计奖。由于基本功扎实,阴阳槌鼓点音色柔和悦耳,双捶粗犷雄厚、庄重而不噪耳,战鼓堂铿锵有力,高超的司鼓技巧助力舞台表演,提高演出质量,受行家和观众的赞赏。他(主笔)和著名鼓师肖焕栋编著《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十九卷《锣鼓经》,弥补了莆仙戏传统鼓点没有系统参考资料的缺憾。是省级莆仙戏非遗传承人。

林文珍,1943年生,14岁进戏校甲班,拜师学艺刻苦锤炼,掌握古装戏中独特人物形象的表演技巧,如红面武生关羽的另类扇子功,气宇轩昂又傲气凛然的演技,展现了关羽的勇猛刚直。《千里送》中赵匡胤的形象设计,继承并发扬老师的表演程式,棍棒如影随形,唱腔高亢浑厚,展现了施恩不图报的英雄本色。所扮演的帝王将相气势非凡。在《秋风辞》中担任帝王角色,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二等奖。现为中国剧协会员、省级莆仙戏非遗传承人。

陈先镐,艺名陈星火,1945年出生,1959年考进艺校乙班,系黄文狄嫡传关门弟子,一脉相承,是艺校及实验二团的俊俏小生,称得上“当代莆仙戏小生掌门人”,多次在省会演中获奖。在晋京剧目《秋风辞》《状元与乞丐》中饰演主角,演艺精彩,饮誉京华。20世纪90年代末,调任莆田市戏曲学校校长,培养出新一代莆仙戏中坚力量。为中国剧协会员、省级莆仙戏非遗传承人。

陈承恩,1945年出生,艺校乙班师从雷澄清学司鼓。师承萧祖植、林金榜学作曲。后进省艺校大专班修业两年。设计《刘贺登基》音乐获省第15届戏剧会演音乐设计奖。

应邀出席1983年省首届戏曲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刘贺登基〉音乐设计随想》大会宣讲并登载《人民音乐》。1991年论文《从〈目连〉戏中管窥莆仙戏音乐渊源》,参加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发表于《福建目连戏研究文集》。与人合作配乐的《状元与乞丐》及《秋风辞》晋京演出获音乐设计奖。

戴鹤舟,1945年出生于忠门塔林村。1959年考进艺校乙班拜林炉、许则庭学大花,又师从王先华练毯子功。他戏路宽,气质好,表演力强,演啥像啥。在古装戏《魏伯祥》《四进士》及现代戏《红灯记》《海防线上》《焦裕禄》《奇袭白虎团》等剧目中,担纲主演,成功塑造了较多行当不同、形象各异的角色,深受好评。是艺校毕业生中唯一没有改行的老演员,直至退休又返聘戏校任教。系市级莆仙戏非遗传承人。

翁玉凤,女,1943年生,梧塘东埔人。艺校甲班优秀学生,师从陈细毜、陈国珍与陈金标学闺门旦、武旦与花旦,善于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在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闺门旦婀娜静雅,青衣端庄娴熟,武旦飒爽英姿。现代戏揣摩人物内在心态,为其造型设计形体动作,把村姑和革命女战士的形象完美展示,是个能演戏会演戏的好演员。

陈妹英,女,1944年生,梧塘东埔人,艺校甲班毕业后调入乙班,担任多台古装戏与现代戏女主角。基本功扎实,感情表达细腻,把闺门旦的稳、静、喜、怒、哀、乐,通过台词轻重,唱腔优婉变化,秋水波澜的顾盼流露,表演得淋漓尽致。《西厢记》崔莺莺一角的出色表演,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1972年进莆田通用厂,与原艺校学友排练文艺节目受好评。

涂基群,男,1947年出生于常太镇莒溪乡,1958年考进艺校乙班,诚拜名师姚玉坤,传承发扬师傅技艺,在相关剧目中塑造英俊帅猛的武生形象,深受观众喜爱。1973年起进莆仙戏二团、三团,囊括《孟丽君》《樊莉花》等剧中所有武生角色。参加《状元与乞丐》电视剧拍摄,成功扮演的角色,彰显好演员既能演戏曲又能演话剧的实力。1998年病退,被市电视台聘请,开创莆仙《讲古》先河。2002年市艺校聘任其为教师,精心培育武生行当接班人,系市级莆仙戏非遗传承人。

罗春开,男,1946年出生,涵江人,艺校乙班学生。拜师黄文狄、陈金魁,专攻小生行当,向黄风池师傅学导演。1978年起发挥所学专长,每年为民间剧团导演古装剧50多台,至今导演剧目难以计数,是莆仙戏民营及专业剧团公认的好导演。2001年被市文化局调任莆仙戏一团参加导演《江上行》赴山西会演,与导演黄天博、副导演林金栋同获导演奖,还为该团导演《妈祖显圣》《太子奇冤》,为南门大厦导演的《罪犯判群臣》《双蹬案》,参加省调演均获一等奖。

林玉琴,女,1945年出生,1958年在艺校乙班师从陈国珍、车盛春专攻武旦,是艺校乙班至实验二团古装戏武旦角色的最佳表演者。在《花木兰》《佘赛花》及小短剧《孟良搬兵》《挡马》中,均扮演女主角,唱腔甜美,形象靓丽,基本功过硬,整体表演水平高,获好评如潮。1970年随夫移居印尼。

黄秀莺,女,1950年出生于梧塘刘头村。艺校乙班文功师从陈国珍、车盛春,武功师从王仙华。1969年留在36人文宣队,1971年进莆仙戏一团,包揽古装戏《三探御妹》《白蛇传》《河山碧血》等多台主角,艺术上不断进步。曾荣获福建省青年优秀演员奖、莆田县三八红旗手称号。曾当选莆田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市妇联执委、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调任莆田县文化馆副馆长。

陈娟娟,女,1948年生,梧塘沁后村人,戏校甲班毕业后调回乙班,师从陈国珍、陈细毜和陈金标学青衣、武旦。1965年调大众剧团,1972年在莆仙戏二团。扮演古装剧现代戏主要角色,喜怒哀乐感情真切,唱腔婉转动听,丈夫刘金灿是原实验一团武生,后任导演,女儿、女婿是莆仙戏二团台柱。孙女现为市艺校学员,堪称莆仙戏世家。

徐锦瑞,男,1945年生于忠门港里村。1960年进实验剧团学艺,当年10月被送艺校乙班深造,师从杨玉霖、姚玉坤、周金涛、肖开枝等名老艺人主攻老生。成功扮演古装戏《一念之差》《千里送》及现代戏《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主角,扮相好,舞台形象高大。196910月留在县36人文宣队。197010月在耐火砖厂,1974年进县竹品厂,后任县医疗机械厂办公室主任。1980年停薪留职,做木材销售生意至退休。

童爱琳,女,1945年生于福州,随父工作调动莆田。1958年考进艺校乙班专攻老旦,富有表演天赋,唱腔高亢激昂。扮演《靖边记》的佘太君,既威风豪迈又慈心善眉,把《西厢记》的崔夫人外表威严内心虚伪毒狠的性格充分展现。擅长喜剧表演,塑造滑稽人物风趣多彩。现代戏包揽《海防线上》《春光曲》《红石钟声》等农村大妈角色,一上台就令观众笑声不断,是当年莆田最优秀的老旦演员。

郑美玉,女,艺校甲班毕业后分配大众剧团。学武旦基本功扎实,刀枪剑法如影随形,技巧娴熟。台上根据剧情穿插小翻跟斗,不断收获观众掌声。与同团青年演员曾金财相恋相爱喜结良缘。夫妇同台,演艺精彩,为促进剧团发展不遗余力!

林惠和,女,1948年生,家住黄石镇。1959年考进艺校乙班,师从陈国珍专攻花旦。扮演《西厢记》红娘,集天真、灵巧、机智于一身,深受观众好评。16岁饰演《红灯记》李铁梅,唱念做俱佳。1970年,参加公社宣传队编排的小短剧《新红嫂》,饰演勇救落水水兵战士的农妇,一上台亮相,观众掌声雷鸣。又在公社宣传队扮演《红灯记》的李奶奶,参加县会演喜获成功。1972年在莆仙戏二团。1978年调福州标准件厂工作。1995年工厂改制夫妻下岗,在学姐帮助下,一起到福建医大附一医院上班至退休。

蔡感爱,女,1946年生,祖籍灵川东山村。1959年考进艺校乙班,师从陈国珍,既演武旦,也攻青衣和老旦。她音域宽,声调高,不用扩音器,唱得满堂彩。首演武旦《王郡主归宋》获得成功,分队下乡扮演《红灯记》李奶奶,唱响山乡与村落。1972年进新组建的莆仙戏一团,成功塑造《杜鹃山》柯湘的英雄形象。不久随夫调往合肥市锅炉厂。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