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林锦堂 通讯员 余洪森 郭秋维
在莆仙民居中,每一座老宅大院都隐藏着一个家族旺盛的故事,都满含着一段历史与耕读文化的印记。位于仙游县度尾镇度峰社区的一座余氏民居,据说当时用了76斤黄金修建而成的大宅院。这座大宅院建成于1949年,古韵绵长留乡愁,诉说着悠悠岁月的家国情怀,维系着三代侨人漂洋过海、双向奔赴的深情故事。
探访:侨厝大院今犹在
炎热夏天,烈日当空,烤的人们汗流浃背。7月24日,仙游县文史学会会长郭秋维早早地在仙游县度尾镇中心广场等待记者,一起前往探访“38千克黄金建造的大宅院”。我们顺着度尾街巷三湾两拐的行程,终于寻访到了这座深藏在度峰社区乡间田园中的余氏“侨厝大院”。
这座大宅院坐北朝南,两进六厅廊院式建筑,大小房间共有28间,总面积1205.05m2。大宅院通进32.42m,沿中轴线为:大埕、前厅、天井、左右庑廊、正厅,进深29.52m。正厅有两通道是通往左右两侧,那两侧又有两进庑廊式建筑,与中轴线不同的是,天井是单庑廊,东厅靠东边有大小若干间房间;西厅靠西边亦有若干间房间,成对称结构;楼上楼前有近1.70m庑廊,共有两大厅和若干间房间。一进虽是平屋,但较普通民房略高。在左右两厅的厅后,各有1.13m上二层的楼梯,那木制扶手油漆的光滑红亮,给人一种舒适感。站在约高于下厅6m的二层楼道上,从这里可以看到参差错落又别具一格的三个天井口,它如同三只大漏斗的古建风格,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海外游子对故乡的一片赤诚和无限牵思……
大宅院与莆仙民居一样,土木建筑结构、燕尾脊,墙体上贴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幽靓雅致,花鸟并茂,为大宅院建筑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宅院廊檐、门窗雕刻精美、工艺精湛,不仅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宅院门前红砖埕右侧有一口古井,井口为五角形,一眼往下看,幽蓝色的井水深不见底。古井周边排放一个石盆和两块石凳,井深水清,至今还在饮用,延续人间烟火气。
老宅绵长寄深情,饮水不忘挖井人。如今住在大宅院里延续烟火的余懋侄裔余振东和余振西兄弟,他们守护“侨厝大院”,接续建立连接海外亲人与故乡的情感纽带,促进了家族文化的传承。据余振西媳妇游美淑老师介绍,在抗日胜利的那年,在南洋经商的伯父余懋积攒了一大笔钱,欲在家乡修筑一座大宅院,但因离家乡太遥远,加上忙于商务。于是,他决定把38千克黄金托付给在家享有一定地位的胞弟余震来料理。大宅院经过三年的施工建设于1949年春落成,并给大宅院取名“瑞云第”。余懋本想于1948年底回家探亲,由于商务繁忙,未能如愿。大宅院落成后,余懋先生嘱托儿子、儿媳妇先回家探亲、看看新宅院,因为房子终是要交给孩子,他的儿媳妇是荷兰人,对大宅院建筑风格及院内设计款式,总觉得不尽人意,抱怨没有抽水马桶、没有自来水等配套设施,心里很是不悦。殊不知,在那个时代,国内的民居哪有这样的条件。为此,余懋想回家乡的计划成为一次梦想。自此大宅院由余震代管。1949年9月,余震前往印尼谋生。1950年,当时的度尾人民公社向余震发妻暂借“瑞云第”(大宅院),作为人民公社办公场所;1976年,度尾人民公社搬离到新址,于是这座大宅院成为“旧公社”的代名词。1980年,在落实华侨政策中,大宅院归还给余懋的子女。从此,这座历尽岁月沧桑的大宅院,成为那挥之不去的乡根侨情,维系着余懋、余震子孙后代念祖爱乡的历史见证和魂牵梦绕的实物根魂。
印记:跨越山海寻吾家
阔别故土半世纪,跨越山海寻根魂。时针回转到2006年5月26日,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雨天,旅居澳大利亚华侨余涛先生率领子孙及会同在国内的姐姐余少玉、哥哥余汶等一行在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度尾故乡寻根谒祖,重访大宅院,探亲访故友,聚首诉衷肠。
故土有根寄深情。当日下午,尽管阴雨阵阵,却挡不住余先生一行寻访故地——度尾中学之行。当余涛一行刚来到度尾中学校门口,早已夹道欢迎的锣鼓齐鸣,鲜花招迎。与余先生一行同行的来宾还有中国爱心基金会主席蓝次文牧师、度尾乡贤余履真牧师等。余涛先生是20世纪初、中叶闽省知名教育工作者余震(1902-1972年)的三公子。余震字远播,号志坚,仙游县度尾镇人,仙游私立砺山初级中学(今度尾中学前身)创办者。
年轻时的余震,随父兄去南洋从事教育工作。回国后,考进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32年,获理学士学位,后任职于福建省博物馆。1934年9月,余震任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上任后,他采取措施,力求办出特色。1937年8月,仙游县农业职业学校奉命改为省立简易师范学校。1939年简易师范内迁岭西镇石牌兜万善小学(今度尾中学校址)。1942年,简易师范升格为普师,校长仍由余震担任。他任职8年,仙游简易师范学校成为闽中地区一所颇有影响的学校,并为闽中地区的小学输送大量师资。1946年,余震回到度尾镇,创办仙游县私立砺山初级中学(度尾中学前身),并担任校长。
余震先生心系桑梓,重教兴学,但因时局身份原因,决然地于1949年9月下南洋谋生。余震前往印尼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印尼泗水文罗禾梭中华中小学、爪哇玛琅中华中学、三宝垅中华中小学担任教师、教务主任和副校长等职务;后来经商,从事银行金融工作,1972年病逝于巴西。
余涛先生此行寻根谒祖,不仅是寻踪那山那水那物的故地重游,也是寻找其父亲教书育人长者风范的灵魂。当余涛先生与时任度尾中学校长黄桂福交谈时,得知母校为争创三级达标校正缺一栋实验楼时,余涛先生当即表示捐资支持建设度尾中学科学实验楼。此外,还为西苑广桥小学教学楼、后埔大桥等项目义捐善款。
最美是乡音,最浓是乡情。余涛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也是度尾中学51届校友,时至今日(指的是2006年),离开故土整整有51年了,此次回乡看到学校在政府的重视下,经过50多年的努力改善,如今越办越好越具规模,成为一所全新的中学,心里很欣慰!感谢历年来辛勤的老师们,为家乡父老乡亲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余先生还告诉记者,他很多年没有回家,当看到了由父亲创办的学校发展的如此之快,心里非常激动。他表示,一定会为其父亲创办的学校尽一份力量,同时回去后,一定告诉子孙们:“这里就是我们的根。”
2006年10月2日,度尾中学迎来85周年校庆,余涛先生格外高兴,带领妹夫及一众亲眷,为母校度尾中学校庆85周年献上一份厚礼,捐资40万元作为鼎建“余震实验大楼”启动基金,并为校庆题词“十年树人 百年树木”格言。如今,度尾中学校园内的“余震实验大楼”,承载着知识的探索精神,为无数学子度过宝贵的学习岁月,并深刻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历程。
回眸:一纸遗书诉衷肠
百年老校寄深情,七秩大宅留乡愁。故乡的一山一树、一砖一瓦都是乡根侨情,凝结着海外游子对故乡的一片赤诚。2007年,余涛再次率领亲眷一行,在蓝钦文、余履真两位牧师的陪同下,回梓为父亲余震创办的砺山中学(今度尾中学)再续前缘,兴学襄教。期间,他们还特地来到度峰堂教会会友,分发他们兄弟小时候最爱吃的甜点“蓼花、麻筒”,回首童年时光的珍贵记忆。
近年来,余震、余懋后裔相续漂洋过海,回乡寻根谒祖。余震长孙余平在回乡探亲期间,亮出其父余濂遗书残页中获悉:“在我家父呕心沥血,日月操劳下,大楼房(瑞云第)于1949年春落成,当时家乡正处于解放前夕,生父也捐献白米数千斤,黄金多两给地下党刘佐周、郑廷植的活动费用……”。余震长子余濂遗书:关于先父义捐仙德游击大队数两黄金,以及当时度尾人民公社工作人员向余震发妻暂借“瑞云第”遗书原稿。
余濂出生于1924年,是余震的长子,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先后在福建执教多年,后调入上海有色金属压延厂化验室,担任工程师一职,于1987年11月在上海走完他的坎坷一生。
一纸遗书诉衷肠。余平提供其父余濂的遗书中提到了关于“瑞云第”的历史细节,不仅保留了家族的历史资料,也是对其祖父的敬仰和缅怀,他对家族历史的研究和传播,帮助后人更好地了解余震先生在仙游革命事业中的义举,有助于保留和传承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续写:老宅悠悠存根魂
老宅留乡愁,万里寄相思。一座“侨厝大院”,承载着满满的乡情,维系着三代侨人的双向奔赴。时间不老人易老,虽然老一辈先贤相续离世,但是故土的“根魂”是他们后裔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们前仆后继对故土的眷念,辗转回乡寻根谒祖。
“走得再远,根永远在这里。”去年,余懋、余震后裔再次回乡谒祖,在“瑞云第”祖宅看到厅堂上挂着祖父的遗像,跪下抹眼泪那一刻,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我的祖父,我的爷爷!”随后,他们一步一个印记地访遍一间一廊一角落,他们用镜头拍下一砖一瓦一片情;他们争相地与祖宅同框留影,留下对故土眷恋的永恒印记。
故土有根,老宅留魂。这座用38千克黄金修建的大宅院,历尽岁月沧桑的洗礼,依旧保存完整的在度尾乡间田园中,延续着深情的人间烟火气,见证着余懋、余震兄弟的家史、侨史、侨情、侨根留下年代的烙印。尽管余懋、余震兄弟的大部分后裔身在他邦,然而他们带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故土的思念,一次次回乡省亲踏上了寻根之旅。他们回乡祭祖不仅是对祖先的一种敬仰和缅怀,更是对故乡的一种深情告白。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祖籍地,在“瑞云第”的祖宅里与同宗乡亲相聚,找回属于祖辈的家乡记忆和乡情,让他们不再有遗憾。同时,也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度尾厚重的文化和故乡的繁荣发展,感到骄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