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20世纪50年代末,莆田盐场成为莆田县当时最大海盐产地,有干部职工近4000人,有场部(管理调度中枢)、化工厂、机械厂、职工医院、五七农场、上塘盐运站等,另有十个盐业生产工区星罗分布于广袤的盐田之上。其时,沿海地区文化匮乏,看电影是沿海群众最心仪的文化娱乐活动。据一些老盐工回忆,当时第一次看到电影,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也想不明白,挂上那么一块大白布,怎么就有那么多人在活动,会说话会唱歌,还有飞机在天上飞,汽车在马路上跑……
1958年,为了满足盐场干部职工、工区盐工和邻近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盐场党委决定购置一台长江16毫米电影放映机和一部小型发电机,成立由场部工会管理的电影流动放映队,深入基层广泛开展电影流动放映活动。当时,场部抽调基层能写会画的职工黄焰兴、林金铸二位同志任电影放映员,这是莆田县第一支企事业单位建立的电影流动放映队。
1958年的一天,当这一台16毫米胶片放映机被人们郑重抬进拥有几千人的海盐生产企业时,场部机关干部职工,连同职工医院的小护士们,都争先恐后凑近场部那一间临时放映室,只为看一眼会让影像动起来的机器。放映员黄焰兴的手在小心擦拭镜头和放映机时,竟显出了少有的庄重与微颤。此时两位放映员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放映机、发电机、雪白幕布,便是他们给场部干部职工和工区盐工送去的光影世界。
盐场新成立的电影流动放映队起先是用手拉双轮车,后来用自踏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等交通工具载着发电机、放映机等,根据场部工会每个月放映计划安排,定期深入盐场所辖的各个工区、单位巡回放映。同时,不定期深入附近乡村、邻近挂勾单位开展慰问电影放映活动。每到一处,无不受到干部职工、盐工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干部职工每月至少有两次可就地看电影,每场露天电影放映时,场内外人山人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往十个工区的路,是盐碱滩上蜿蜒的土埂,沟壑纵横,车轮时不时深陷坑里,放映机箱便成了重点保护对象,机器怕磕怕潮怕热,尤其海边风里的盐分极盛,放映员们都是小心保护,每到一处,总是细心擦拭,精心保养机器,仿佛是在保护珍贵的物品,深恐一粒海风扬起的尘埃伤害放映机的镜头和齿轮。
1966年,黄焰兴同志退休,工会抽调唐金蔡同志任电影放映员。1971年,林金铸同志退休,工会又抽调曾在部队任电影放映员的退役军人戴金珍同志为电影队放映员。放映队不管严寒酷暑,深入各个工区、工厂、农场等单位巡回放映,《刘三姐》《五朵金花》等优秀影片给盐场干部职工和当地村民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有一次,放映队到六工区放映。赶上晚潮前完工而稍作耽搁的盐工们,刚扒了几口晚饭就纷纷冲出门,赤着沾满盐粒的脚就往露天放映场地赶,有人跑得急了,鞋都掉了一只,也顾不上拾回。那天正好放《少林寺》影片,场内时不时爆发出惊叫声、鼓掌声。记得那时候,放映员还在放映前插放自编自绘的盐场奋斗史幻灯片,展现莆田盐场的奋斗历程,激发职工的荣誉感、使命感。
渐渐地,这光和影跨越出盐场,为更多邻近的群众送去喜爱的优秀影片。有一次,放映队到临近的霞屿村放映《铁道游击队》,夕阳还未落下,就有不少扶老携幼的盐工、村民扛着竹凳聚集放映场地等候;当放映机射出光束的刹那间,整个放映场内的观众眼睛里,都跳跃着同样明亮而专注的光点。放映机“哒哒”的转动声伴着影片情节起落,观众时而欢笑鼓掌,时而惊呼抽泣,一同交融在盐滩沉静的旷野间。
30多年间,盐场电影人踏遍10个生产工区及周边23个村庄,每月都要放映20多场次,几乎场场爆满。据不完全统计,惠及观众超百万人次,创造了多项“莆盐光影文化荣誉”。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进步,大文化市场日益成熟,以及盐场电视的普及,电影观众开始减少,电影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盐场电影放映队因停止放映而撤销。
昔日那台放映机虽已静静躺在莆盐文化园的展柜中,但那露天电影场上光影亮起、人声鼎沸的场面从未在人们的脑海中消逝,已成为人们深藏于心的甜甜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