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绿水青山见证莆田一座城的魅力
【发布日期:2025-08-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林锦堂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多山多水多绿的美丽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山海莆田,是福建“福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条木兰溪的气质,出彩八闽九地市,打造全国幸福河湖新标杆。20多年来,莆田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依托木兰溪系统治理,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老百姓脸上的微笑作为努力的方向,将木兰溪治理的“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让“蓝天常在,碧水常清,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的人水和谐共生的幸福生活品质,写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颜值答卷上——

 

 

位于闽中的莆田,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全市现有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仅有4127.7平方公里;2024年末,户籍人口数为366.74万人。尽管这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滨海城市,但莆田人民格外珍惜这份“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生态宝地。因为,这里有一条从远古流向新时代的木兰溪,造就莆仙大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里有一幅一溪挑两岸的“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生态美景,写意莆田人水和谐的灵动画卷;这里有一个65平方公里城市生态绿心,集中体现了荔林水乡景观特色,拉近了城市与自然的生态距离,托起了一座山水诗画生态韵城的诗和远方;这里有一片片蓝色海湾,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蓝天碧水绿洲的网红打卡点,绘就莆田人水和谐共生新图景。

今年8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为传递生态文明理念,莆田一以贯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护绿水青山,厚植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不断刷新山水诗画生态韵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高颜值”品质,持续映照出一座城市永续发展最硬核的“竞争力”,增进一座城的活力带给民生最真切最普惠的幸福感。


 

 

一张蓝图:久久为功打造样本


山海莆田,人间福地。莆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个生动故事,应从木兰溪治理说起……

木兰溪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擘画、全程推动治水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先行探索,为莆田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20多年来,莆田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木兰溪从曾经的“水患之河”变成了现在的“安全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幸福之河”,实现“生态”与“生产”统一、“颜值”与“产值”兼收,成为全国第一条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河流、全国首批十大“最美家乡河”、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木兰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入选中组部主题教育案例,木兰溪综合治理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全国瞩目。

木兰溪,是我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也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干流全长105千米,汇聚众多支流,流域面积1732平方千米,横贯全市中南部13个乡镇,自西北向东南奔流进三江口,注入兴化湾。

千百年来,木兰溪哺育着莆阳大地春华摇响、秋实丰盈,带给莆田人民的利弊共存、益害共生,木兰陂下游河段防洪能力不足两年一遇,洪水频发;河道千回百转、弯多且急,每逢狂风暴雨或天文大潮来临,依然泛滥成灾,沿岸人民深受其害。治水,成为莆田人民的头等大事。19991227日,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拉开了木兰溪综合治理的序幕。经过多年接续努力,2012年,木兰陂以下河道的堤防全线闭合,洪水实现归槽。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原来16千米的行洪河道裁直为8.64千米,采用“改道不改水”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原始河道,形成城市内湖——玉湖,提升城区的蓄洪能力和生态内涵,造就一个65平方千米城市“生态绿心”。这是木兰溪综合治理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生动样本的世纪起点,也是人们改造自然,与水和谐共生的一次成功实践。

20多年来,莆田打出防洪工程建设、河道疏浚联通、水库除险保安、涵闸改造升级“组合拳”,累计治理河长89.7千米,将防洪标准从不足2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结束了洪水不设防的历史。木兰溪治理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到全流域,从单一的防洪工程到系统性治理的综合工程,逐步实现从水安全到水生态、水经济的梯次推进建设,打造出生态文明的“木兰溪样本”。

木兰溪综合治理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中国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为当代治水提供了成功经验,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


 

一泓兰水:激活全域诗的远方

 

清清溪水木兰溪,流淌着清澈的大爱,木兰溪润泽着莆仙大地的千年文脉,见证着“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治理理念的形成过程,守护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国幸福河湖新标杆。

地之情,天之理,人之道,重践行。20多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棒”,持续推进木兰溪治理,步步拓展、层层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河道整治拓展到全流域治理,从一溪的治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从一座城市治水到全国水利改革先行探路者的升级,久久为功打造生态文明的“木兰溪样本”,托起了全市360万人民对幸福的期许。

一涓兰水向东流,请君莫怕见乡愁。如今提起木兰溪,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江河可亲、水美可感、幸福可触”的真切温度。

在木兰溪下游沿线,“十里风光带”美景逐渐清晰:张镇村“裁弯取直”的河段实现改道不改水,留下了美丽壮观的玉湖公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木兰溪综合治理过程中,以水定城,连接厚重的莆田文脉。人水和谐共生打造美妙的山水画卷,“水上巴士”主航线全线贯通,赋能水文化、水经济、水环境、水智慧,集运输、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黄金通道,成为文旅与商贸、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互动平台,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风景带,“荔林葱郁、白鹭翔空”成为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木兰溪最大的支流延寿溪,有一个绶溪公园,这是莆田“绿心之冠”,内有130多公顷荔枝林。繁密的生态荔林、交错的水网自然风光,与古桥、古民居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这条木兰溪轴线,重塑城市生态功能,汇集了水脉、绿脉和文脉。在城市更新中,延寿村被列入绶溪公园片区改造,由建设“城市中的公园”转变为“建设公园中的城市”。在绶溪公园塑造过程中,注重“留魂、留文、留绿、留白”核心颜值,带动“研学、民俗、非遗、度假、社区”等产业发展,建成“山、水、林、田、湖、草、城”共同体示范区,实现安置、安居、宜居的转变,把生态效益变成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绶溪片区建设是莆田城市更新留存特有“基因”的典型,展现莆田状元文化、莆仙文化、荔林水乡文化以及非遗文化等,让文化遗产在公园中复活,为“美好宜居典范城市”增添新的活力和魅力。

清波安澜、润泽莆阳。木兰溪河口经过实施国家“蓝色海湾”整治,通过自然岸滩整治及修复、海岸带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等,提升海岸线稳定性和入海口水质提升。同时设计严格的保护区、缓冲区来保护湿地动植物的自然环境,维持滩涂生态系统的完整,突出滨海湿地的自然特征,优化生态系统,建构空间体系,达到“绿色生态”与“蓝色经济”之间的平衡。如今,木兰溪入海口赫然入目,陆地与海洋的交接处,茂盛的红树林点缀着海岸线,葱郁的红树林间,不少白鹭或翱翔上空,或在林间觅食,再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美景。 

一条木兰溪,从系统治理走向幸福河湖建设,一项项串联起兴水惠民的民生图景,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幅幅绿水青山的多彩画卷,皆是连着母亲河木兰溪的筋骨,焕新一座的活力,成就了莆田上榜全国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百强城市。




 

一脉河湖:逐绿前行向新而生

 

溪有源,水有头。沿着岁月的河流溯源而上,木兰溪发源于戴云山脉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黄坑头。这里的一汪清泉开始、汇水成溪,流进肥沃的仙游东西乡平原,绕越莆田城区,直注广阔的南北洋平原,一路奔流入海。

木兰溪源头山清水秀、林木蓊郁,厚植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沃土膏壤,素有生态天然“氧吧”之称。2022年,木兰溪源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河湖文化遗产”名录;202311月,木兰溪源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一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最近,仙游县生态国有林场委托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采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104个点位)对珍稀动物专项调查记录发现,野生动物58种,包括哺乳动物19种、鸟类39种,涵盖多类生态功能型物种和典型森林生境指示物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物种达12种,佐证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为多类濒危野生动物的生长提供生态屏障。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省内外的党群干部陆续前往木兰溪源头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木兰溪源头潺潺流淌、和着鸟鸣、宜居康养的生态文化颜值。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曾动情地说:“我也是喝着木兰溪的水长大的,从木兰溪跨过长江,越过黄河,来到北京。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但我仍然热爱着我们美丽的家乡!”

在外游子寄乡愁,字里行间总关情。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党委书记、创会会长陈春玖在人民日报刊发的《三顾源头总关情》一文中深情地说:“木兰溪是我们在外莆籍流动党员的乡愁所在,我突然想到,莆田350万市民,如果每人种植一棵树,就可以有一片350万棵树的大森林,为母亲河穿上一件好看的衣服。为此,我个人表态,再次捐款100万元再造一片树林。驻京党组织负责人纷纷慷慨解囊,当场认捐了500万元。大家一起商议,决定将这片树林取名‘思源林’,寓意饮水思源、永念党恩,表达在京党员赤子之心。”游子心系家乡的桑梓情怀,积极发动党员企业家勇当母亲河木兰溪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锋,参与木兰溪源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全国流动党员驿站”,栽种“清源林”,种植“思源林”,修筑“党建路”、修复生态景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打造木兰溪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河。

守护绿水青山,不变的是初心。在实施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过程中,我市创新建立“两山”转化机制,出台木兰溪流域“两山”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流域不同区段特色,在木兰溪上下游生态补偿、“壶兰耕读”区域公共品牌等方面,推出一批典型案例,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国内首家以流域为单元创建“两山”基地,有力推动“水生态”与“水经济”协同发展,实现木兰溪的生态价值,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主线和脉络。

顺着木兰溪南岸向东流向,木兰大道将实现从仙游县度尾镇到涵江区涵港大道全程连接。该大道全线通车后,将进一步强化莆田“一核三翼”城市空间结构,为建设“创新经济带”和超三线大城市注入持续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城市跨溪沿溪发展意义重大。

逐绿前行,向新而生。20多年来,我市以木兰溪为纽带,注重木兰溪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源头森林覆盖率达97.13%,入海口95公顷红树林生机盎然,木兰溪成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沿溪两岸焕然一新,城市开发边界延伸拓展,建成区面积由1999年的28平方千米扩大到2024年的160.85平方千米,城市中的现代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在木兰溪畔悄然崛起。沿溪两岸的水患洼地已成为产业沃土,大企业好项目星罗棋布、集聚发展,13条重点产业链强核提质、链链相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64.51亿元到2024年的3400亿元。向新而生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给予莆田满满的收获,相续获评“全国制造业百强市”“全国夜经济繁荣度百强”“中国投资热点城市”等荣誉。

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号召,践行绿色使命,推进木兰溪治理及生态保护,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绿色经济,强化项目招引与服务,2025年计划百项重点工程开工竣工,年度投资超千亿。同时,布局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厚植绿色本底,创造民生福祉,推动乡村振兴,让城市与乡村共融共生,让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