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以法之名》观影评说:从万海案看新时代检察监督的创新突围
【发布日期:2025-08-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本报讯 近日,一部以检察机关为主角的电视剧《以法之名》热播,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剧开局即高能,以东平市“万海涉黑案”庭审现场辩护律师张文菁当庭翻供,高呼“万海不是黑社会”拉开帷幕,同日,原公诉人乔振兴离奇“自杀”并自认“保护伞”。海东省检察院收到匿名举报,直指代理检察长李人骏才是真凶……这场司法风暴,撕开了小城市政法生态的暗流——黑恶势力与司法腐败勾结,公平正义的防线岌岌可危。

 

扫黑迷局:万海案背后的权力黑金与程序违法

 

万海案背后,是“小城熟人社会”的封闭性与“伞网深度交织”的复杂性,揭示了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特殊土壤,市政法委书记兰景茗利用职权干预案件调查、检察长李人骏为了追求政绩选择性不作为纵容犯罪、天龙集团幕后老板联合保护伞侵吞万氏集团资产等,形成“政商黑”三位一体的腐败网络。收买证人作伪证、威胁关键证人改口进行证词操控,省指导组调查屡遭内部阻挠,证据被系统性销毁这些都体现司法程序的滥用、监督机制的失效。万海案本质就是司法权力与黑恶资本深度绑定的腐败样本。

 

检察侦查亮剑:刀刃向内的司法自我净化

 

面对困局,海东省检察院派出特殊指导组:第十一检察部检察官携侦查利刃介入。十一部的登场,标志着检察机关对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侦查职能的强力激活。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后,检察机关肩负起对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侦查职责,《以法之名》将这一“查自己人”的使命搬上荧幕。剧中,检察官们穿透“自杀”迷雾、追踪证据链、突破关系网,彰显了党和国家“司法腐败零容忍”的坚定决心。检察侦查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是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法律监督的重要保障。万海案如同一把解剖刀,剖开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束,昭示了真正的司法正义不仅需要洪亮式的刮骨勇气,更需要制度化的“阳光渗透机制”——通过跨区域检察协作破除地域壁垒,打通信息孤岛,净化政治生态。

 

理念革新:从“不放过”到“不凑数”的法治精度

 

万海案的核心争议,直指扫黑除恶的关键命题——是黑恶一个不漏,不是黑恶一个不凑。剧中指导组顶着压力复查案件,揭露了为追求“政绩”将普通犯罪拔高为涉黑的扭曲生态。李人骏起初急于将案件办成“铁案”以求升迁,却在真相面前陷入情法两难。这种复杂性映射了司法实践的现实困境:检察官既是法治守护者,也是身处人情社会的普通人。作品通过李人骏面对围猎的挣扎与觉醒,让观众看到“检察蓝”褪去光环后的真实温度。这种“去脸谱化”的叙事,正是对新时代检察官“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精神的最生动注解。

《以法之名》是一记警钟,警示权力失范的深渊;更是一部蓝图,勾勒出检察利剑如何在最胶着的困境中开辟道路。它不仅展现了新时代检察监督在扫黑风暴中的创新突围,更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以不妥协的担当磨砺制度之刃,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权力运行的角落,正义才能成为深沉回响的万古江河。(苏自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