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凌明信
和无数个寻常的清晨一样,起床后我会习惯性地坐到阳台上,望向壶公山的“壶顶”。然而今天,映入我眼帘的,除了亘古的山峦,还有那一册由莆田市政协编撰的许阿琼奖学受奖者成长故事集——《木桃 琼瑶》。《木桃 琼瑶》中记录的不仅是奖学金获得者的成长轨迹,更是壶公山脚下绵延千年的文化契约。
壶公山的云雾里藏着千年读书声。千年来,黄滔、翁承赞、陈靖、刘克庄、林环等文人墨客,以壶公山为题,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赋予其深厚文化底蕴,更添神秘与韵味,壶山兰水已然成为莆田最璀璨的文化之魂、文化之根、文化之脉。这座被莆仙人称为“读书山”的山体,巍峨屹立,尽显坚持与永恒的力量。我手中的这本书,恰似壶公山,传递着“看见壶公山,聪明花会开”的励志篇章,山影启迪的,正是书中跃动的梦想之光。这座山记得每个寒窗夜读的剪影,也终将见证他们以硕果回馈这片土地的誓言。
壶山掠影
一
在莆田人的心灵版图上,壶公山宛如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重若千钧、魂牵梦萦。山的沉静让“书页”不再冰冷,而是有了“温度”。这温度既来自山的气息、故乡的眷恋,也来自像许阿琼奖学金这样传递着关怀与期望的温暖力量。
清代林津以诗绘景:“壶山兀突峙天涯,一片云腾雨骤加。极目浓迷村落杳,苍茫春树万人家。”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壶公山的雄浑气势。它耸立在兴化平原西侧的木兰溪畔,如一条蜿蜒的巨龙,逶迤于渠桥、灵川两镇之间,最终止于东海之滨。东西横亘数十里,它宛如一把巨大的钥匙,开启了莆田“壶兰雄邑”的辉煌篇章。
从唐至今,百多位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用他们的才华与笔墨,为壶公山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它也因此成为了八闽名山,自古便是“文献名邦”的象征。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应左相陈俊卿之邀来莆任家教时,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莆多人物,以文献名邦著,乃此公作怪也。”这里的“此公”,正是那座充满神奇魅力的壶公山。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莆田英才,让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情系木兰水,报效壶公山。与壶公山相望时,我想起了历朝历代莆田学子赶考的身影,他们带上了壶公山的精神和山风,带回了远方的故事与诗篇。他们的足迹,早已化作这片土地的记忆。
广化寺湖山书院
绶溪公园书香馆
二
“壶公山下千钟粟,延寿桥头万卷书”吗?由此,我想到了莆田俗语“看见壶公山,聪明花会开”,柯潜因见到了壶公山神而“聪明花开”的传说,至今仍为莆仙人津津乐道。
相传,柯潜生性迟钝,私塾先生视其为朽木,失望之下决定离开。行至壶公山下山路,先生于心不忍,想最后测试柯潜:“我出对子,你若对上,我便回来继续教你。”柯潜应下。此时,恰好有个妇女挑着橄榄走过,先生道:“女子独行随橄榄?”此句后三字是莆田方言“谁敢拦”的谐音。柯潜思索间,一道灵光伴随晨曦映在先生背上绣有石榴花的包袱上,他顿悟脱口对曰:“先生欲去挂石榴。”后三字为方言“我实留”的谐音。先生大惊,此后倾囊相授。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明景泰二年(1451),28岁的柯潜状元及第,人称“壶公转世”。
“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柯潜如初啼雄鸡,展露才华,向着青云攀登。他以精湛文笔和广博学识,被誉为一代大儒。自其曾孙柯英起,五世科甲联翩,莆阳柯家有联“七世连登九进士,八闽独占一状元”。玄孙柯维骐精于史学,有《宋史新编》,续修《莆阳文献志》二十四卷。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株苦读的寒梅,在莆阳大地上绽放千年,化成士子心中千回百转的锦绣文章。柯潜“聪明花开”、南湖三兄弟“开莆来学”、翁承赞“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陈俊卿“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以及“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的徐铎和薛奕,皆激励着一代代的莆阳儿女。这些穿越时空的读书声,至今仍在壶山兰水中回响,激荡起“后浪”奔腾的澎湃动力。
双福村鑑湖书院
洋尾村白塘科第坊
三
读一本书,岁月便染诗意。一千五百年前的春日,“开莆来学”辉映溪水,开启莆阳教育先声;“文献名邦”火种燃起耕读篝火,引领重教风尚。自此,莆田后裔忠义孝慈、诗礼经书,书堂书社书院祠堂遍布乡野,琅琅书声唤醒每个清晨。
明代探花、邑人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盛赞:“吾莆自陈、隋郑露讲学于南湖,在唐则吾祖(林)蕴、(林)藻、欧阳詹读书于泉山。至宋,艾轩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之称,盛矣!”
莆田士子将教书育人视为神圣职业,以献身教育为荣。他们或功成身退后以教书为乐事,或无意仕途终身育人,或科举失意转而授业,涌现出如林迪、茅知至、林光朝、郑樵、郑厚、林彖、宋藻、黄补、黄绩、陈宓等众多教育名家。连朱熹等外地名士也前来莆田讲学授徒。
到了宋代,莆田书堂、书院之盛冠于全闽,或称精舍、草堂,或称义塾、学馆,军学、县学、卫学、社学遍布城乡,皆由名儒讲学。难怪宋人赞叹“学宫壮伟,甲于闽郡”。这其中,在原莆田县城外白湖村(今属荔城区)的仰止堂尤为突出。《兴化府志》卷十五载:“仰止堂在白湖陈正献(俊卿)旧第之东偏。正献尝馆朱文公(熹)于此,俾子弟受学焉。堂之南有山曰壶公,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立也。正献之子(陈)宓,既长而益嗜学,思文公不可见,因取‘高山仰止’之义,以名其堂。”
愿得云帆三千尺,屹立潮头续远行。
1300年时光如巨澜奔腾,冲刷出莆田这片神奇的土地。2482名进士、21名文武状元闪耀朝堂,98人在“二十四史”上立传,照亮了莆田千年发展路。“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科两状元”“六部五尚书”“魁亚同榜”“四异同科”“六桂流芳”等科举佳话,如诗如画传颂四方,赢得“龙门半天下”的千古赞誉,共谱一曲令人热血沸腾、脍炙人口的书香莆田华章!
壶公山下,木兰溪畔稻麦飘香,书香墨香也氤氲其间。兴化藏书风盛,促成科考兴盛。宋代,兴化藏书之盛,不仅体现在军学、县学建有藏经阁、尊经阁等,收藏大量书籍,而且书院、书堂、寺庙也建楼藏书,甚至还有许多私人藏书家。“万卷楼”“一经堂”“富文书屋”“衍极堂”“藏六堂”等闻名遐迩,共同织就“文献名邦”的亮丽风景。当时莆田人口不足10万,藏书数千卷万卷以上的大藏书家却有10多位,书源之丰,蔚为壮观。浩瀚书海,藏着莆田人的精神密码与前行力量。
“以文化民、以文兴莆”,莆田先贤遗训在兴化大地传扬,筑起城市文明鸿基。中国沿海号称“海滨邹鲁”不少,但并称“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者唯莆田。“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千百年来,莆阳儒风醇厚,自唐至清,著家逾千人,著述超四千部,100多部、1800多卷收入清《四库全书》。“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的郑樵,还有刘克庄、蔡襄等闪亮名字,构筑起莆阳精神高地和文化丰碑。历史上,莆田有众多书香门第,他们在莆阳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文化浸润着每个家族,读书著作成为每一个家族每一代族人孜孜不倦的灵魂追求。一代代兴华儿女于栉风沐雨中探宇宙之妙、传智慧薪火,铸就博大精深文化,孕育自强弘毅性格。
“道承东鲁,学启闽南”,是莆人追梦的碑石;“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承载莆田千年家训;“看见壶公山,聪明花会开”, 成为照亮兴化学子夜读的明灯。一代代莆阳士子秉烛夜读的身影,将“千淘万漉”的辛苦,化成了“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传奇!
明代莆邑监察御史朱淛驻足壶公山时,挥毫写下“此山相见明双瞳,作诗琅琅写真衷”,这诗句不仅是对柯潜“聪明花开”典故的注解,更将壶山灵气与莆阳学子勤学苦读的精神永久镌刻。这方水土孕育的“崇文重教”传统,如同木兰溪水,至今仍在滋润着莆阳大地。往昔的琅琅书声穿越岁月而来,或激昂澎湃如江涛拍岸,或低回婉约似山泉淌石,声声入耳,韵韵盈心。这读书声,宛如一脉温热的火种,自历史幽深的甬道迤逦而来,在莆田大地上代代传递,从未熄灭。历史与事业的海天在此轻盈交汇,如灵动的笔触,铺展出绮丽的画卷。
从郑露三兄弟的“开莆来学”,到许氏家族三代人坚守的奖学事业,莆阳大地始终回响着同一种声音:让每颗读书的种子都能绽放成“聪明花”。
鳌山村黄公度故居
玉湖陈氏祖祠
四
“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建市以来,莆田文化教育事业繁花似锦,硕果盈枝。当晨光洒向壶公山,这座以“文献名邦”著称的千年古城,正以炽热情怀、优质资源、精准举措、深厚关爱,构筑新时代教育长城。在这方传承着“地瘦栽松柏”坚韧品格的土地上,由莆商、侨胞共同编织的助学网络,正以许阿琼奖学金为经纬,将壶山兰水的灵气化作万千学子展翅的力量。
1986年许阿琼奖学金创立,许氏家族三十九载如磐,情系桑梓,以奖教兴学为己任,乐育英才,用真爱播撒慈善之光,以真情书写仁爱篇章。获得许阿琼奖学金的三千桃李,怀“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之志,以谦逊之姿,虚心向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琼浆玉液,只为增益自身才智,铸就非凡本领;又似广纳百川的大海,以包容之心,勤奋读书,在浩如烟海的书卷中探寻真理的光芒,不断拓展见识的边界。他们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着对知识的虔诚与热爱,让读书的光芒在莆阳大地上熠熠生辉。
“开莆来学”的灯火还在传递,“聪明花开”的故事还在传颂。许阿琼奖学金的传播,让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与传统的妈祖文化、莆仙戏曲、状元文化等元素相互交织,共同奏响了一曲城市文化的华美乐章。溯流时光之河,“读书”二字早已深深镌刻进莆田人民的灵魂深处,似一种与生俱来的基因,流淌在每一滴血脉之中。它是莆阳大地上永不落幕的华章,是代代学子心中熠熠生辉的灯塔。三十九载春秋流转,许阿琼奖学奖教已成莆田最悠久、影响最广之奖学品牌,如参天巨木,根深叶茂,为教育强市注入不竭生机。而奖学委员会理事会设于市政协,既是历史之积淀,亦彰显市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之担当。此奖学金,承载许氏家族情系故土、奉献教育之赤诚,更镌刻市政协三十九载接续奋斗、助力教育之足迹。颁奖盛典,乃莆田“崇文重教”传统之生动展现,让尊师美德代代相传;亦是凝聚“莆人莆智”之坚固纽带,汇聚社会各界之力,共筑教育辉煌。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
抬眸间,乾坤浩阔,日月星辰皆在脚下铺展;纵目处,云山苍茫,万壑千岩尽待胸中丈量。今日之莆田,正以最高站位、最浓情怀、最好资源、最强合力、最实举措、最大关爱支持教育,全力打造新时代“文献名邦”教育高地。同时,发挥莆商莆侨莆人力量,广泛发动捐资助学、汇聚爱心善举,“共同托起莆田教育的明天”。这片热土之上,教育之花灼灼其华,未来之景蔚为大观。
阳光轻笼壶公山,其巍峨之姿如亘古灯塔,为兴化儿女指引逐梦之路;山风拂过荔林,似在低语千年耕读的智慧。我合上那本满载梦想与奋斗的故事集,起身远望,但见天地辽阔,心中炽焰如焚——此间少年,正以青春为舟,以理想为帆,驶向星辰大海的壮阔远方。
今日之莆田,正以许阿琼奖学金为支点,撬动教育发展的磅礴力量。壶公山作为莆田文化地标,见证了《木桃 琼瑶》中许阿琼奖学金获得者的成长历程。这座孕育过无数读书人的青山,与奖学金“投桃报琼”的育人理念一脉相承——学子们在此汲取知识养分,如同山中松柏茁壮成长,最终以才华回馈乡土。壶公山的厚重与奖学金的温暖,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教育传承故事。
文脉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