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白水 文/图
泉州地处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带,自唐代以来,海外贸易繁盛,经济、文化发达,有“东方第一港”之誉。
由于莆田妈祖事迹的广为传播,沿海群众、航海者都尊奉妈祖为女神,并立庙以祀,求其庇佑平安。故《泉州府志》有泉州于宋庆元二年(1196)始建天后宫的记载。这座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南门,原名“顺济庙”,取其济以顺风之意。
800多年中,泉州天后宫多次重修、扩建,其建筑型制,属于正统的庙宇。其规模颇大,由山门、戏台、正殿、后殿、寝殿、东西廊、东西轩、凉亭、斋馆以及东西阙和梳妆楼等建筑群组合而成。正殿、寝殿、凉亭等为明清遗构物,富有浓厚的闽南地方建筑艺术色彩。
正殿为平面矩形,高12米,面阔、进深各五间,占地约640平方米。殿内用三四根(每根高4米)圆形粗大花岗石柱来承托顶梁檩架。石柱础呈圆、八角、瓜瓣等形状,浮雕上的八骏、花卉等,惟妙惟肖,极为壮丽,是清代石雕的杰作。大殿庄严肃穆,殿中帏龛之内,供奉妈祖木雕像,戴金冠,披袍服。妈祖神像端庄、祥和。殿中高挂着清雍正帝御书的“神昭海清”金匾。神像前列着清式鸾驾陈设,祥和氛围中透着几许威严。
大殿的屋顶脊中段有玻璃瓦和五彩瓦片粘成的双龙戏珠;脊端和重檐之间雕彩各种飞禽走兽、花卉人物,栩栩如生。殿前有一对青草石雕龙柱,据传系郑成功宿校师徒二人所制,二龙飞腾,搏浪驾云,巧夺天工。门前侧立着两尊石狮,威武传神。
前殿有清初所刻的青石龙柱两根,为闽南石刻杰作。寝殿的两侧为翼亭,左右设斋馆。寝殿保存明代大木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内保存有明代张瑞图所书的“后德配天”等匾及名家的楹联多对。
复建后的山门,为牌楼式,屋顶举折,屋面翘起。出翘,作凤尾伸展而蜷曲状,柔和优美。华盖之下立着石龙柱,柱上铺设雕花漆绘木构斗拱。大门两侧有浮雕麒麟,建筑独特,富含浓郁的地方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修葺大殿时,发现殿中龛后壁有一幅覆盖多年,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巨型壁画,为莆田湄洲岛妈祖故居全景墨线填彩图,画风古雅精妙,气韵雄浑壮阔。泉州天后宫,历史悠久,建筑颇有特色,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妈祖文化的重要传播中心。泉州天后宫,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坐落于城市一隅,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打卡,探寻妈祖信俗的深厚底蕴。在航海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妈祖的信仰丝毫未减,泉州天后宫的香火仍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