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
“八闽”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为妈祖文化起源、传播、影响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据记载,明代福州府县都有兴建妈祖庙,香火旺盛。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事部》云:“天妃是莆田林氏女,生而灵异,知人祸福,故没而为神。……罗源、长乐皆有临水夫人庙,云夫人之妹也。海上诸舶,祠之甚虔,然亦近于淫矣。”表明在福州部分地区,妈祖林夫人即为临水夫人之姊,反映出因妈祖屡获朝廷封赐,其影响力已超过临水夫人。创建于明天启年间的万寿尚书庙,位于福州市南台坞尾街。建筑分为前后殿,前殿奉祀水部尚书陈文龙,后殿祀妈祖及千里眼、顺风耳二陪神。庙内尚存古碑刻十块,林则徐等名家柱联原刻六对。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福州府长乐南山天妃行宫,明宣德六年(1431)冬重修,并刊立《天妃灵应之记》碑。福州洪塘金山寺,今存贴金妈祖塑像,传说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在此修造福船,特在寺内前厅供奉妈祖。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三载:“海船敬奉天妃外,有尚书、拿公二神。”在福州与琉球长达数百年的文化交流中,这三大海神成为官方册封使团船队的保护神,体现出福州妈祖信俗的地域特色。另外,现位于福州仓山区仓前路的安澜会馆,清道光六年(1826)由船商兴建,今辟为妈祖文化陈列馆。福州台江河口尾天后宫妈祖像,头戴冕旒,身着龙袍玉带,坐在龙椅上,双手扶椅,脸部丰满,柳眉,双目眼皮微下垂。裙摆下露出一双缠脚鞋尖,衣褶线条流畅飘逸,雕工精湛。故此可知,福州拥有深厚的妈祖信俗基础。
宁德霞浦沙江天后宫泥塑妈祖像
宁德蕉城天后宫泥塑妈祖像
宋代始,闽东宁德地区有妈祖信俗传播。据民国《霞浦县志》记载,松山村天后宫“建自宋朝。在洄澜岸口”。霞浦县沙江镇竹江屿西南端的竹江前澳天后宫,建筑布局分为上下厅,上厅为主殿,供奉妈祖及其陪神,下厅为大堂和戏台、环楼,中心穹顶作七层斗拱的双藻井。宫门旁的清代楹联:“庙祀千秋隆竹屿,香烟万载接湄洲。”宁德霞浦沙江天后宫妈祖像,硬身坐姿,头戴明式皇冠,身着红色袖宽凤袍,大袍的腰部上扎黑色革带,外披绿色云肩,双手合并执圭。
可见,宁德霞浦的妈祖信俗是该地区海洋文化影响山地文化的一个典型特例。2005年1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松山天后圣母行宫、竹江前澳天后宫和半月里畲族龙溪宫,同时被列入“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东地区霞浦县的妈祖信俗传播,成为台湾移民及其后代与祖籍地沟通的感情纽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宁德霞浦松山村的民间传说中,妈祖信俗衍生出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学,如《妈祖歌》等。宁德蕉城天后宫妈祖神像,硬身坐姿,神像昂然端坐,头戴九旒冕冠,身着红色凤袍,外披绿色云肩,腰间带黑色的革带,双手合并持红色圭。宁德霞浦富足天后宫妈祖像,软身坐姿,头戴九旒冕冠,身着黄色龙袍,肩披黄色云肩,外披黄霞帔,双手无执圭而捧小孩。另外,位于福鼎市点头镇的点头天后宫,宫前竖立两根华表,通高9米,由底座石柱双斗组成,上斗四面透雕“ ∮”字,下斗四面刻“天上圣母”四字,具有明代建筑独特的装饰风格。
三明梅列天后宫木雕妈祖像
宋代兴起的妈祖信俗文化传播到了沙溪领域,妈祖“保护神”的形象也逐渐走进了闽中地区人们的心中。古为延平府的多数县今属于三明市,位于福建山区闽江上游的尤溪、将乐、永安等皆有建于明代的妈祖庙。据明崇祯《尤溪县志》卷二载:“天妃庙,沈福门外,嘉靖间建,即夫人宫。”《三明文史资料》(第13辑)《尤溪天后宫》一文有更详细记述,略云:“原名水澄宫,又曰夫人宫,嘉靖间,邑人募缘重修。清嘉庆七年(1802)奉文建立后殿,祀后父母……。”笔者考察尤溪县城关新建的沈城太平寨天后宫,发现海神妈祖的神职在这里与山地女神陈夫人、李夫人的神职融合在一起,成为山区民众共同的膜拜对象和精神寄托。由此可见,妈祖信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另外,尤溪县的中仙乡彭溪天后宫、台溪乡洋尾天后宫、洋中镇后楼天后宫和天上圣母庵、汤川乡祟福宫,经常组织妈祖回娘家活动;泰宁县南禅宫,妈祖像安位于王母娘娘的左侧,表明敬仰者对妈祖的认知度之高;清流县嵩溪龙山妈祖庙,成为当地民众朝拜的重要信俗场所。沙溪沿岸先后兴建了三明天后宫、三明荆西天后宫、列西天后宫、三元天后宫、莘口黄阁秋烟天后宫、莘口天后娘娘庙、沙阳白云天后宫等。如沙县九龙宫妈祖每年诞辰与羽化纪念日到来,都要提前一天到湄洲岛沐香,归时,全宫的白马将军等诸神都要到水南大桥头迎接妈祖鸾驾等;还有列西“水神”妈祖天后宫与供奉三次受到皇帝敕封的“日月盈光大帝”“陆神”谢祐的正顺庙相邻,共同护佑沙溪河畔儿女吉祥平安。三明梅列天后宫妈祖像,软身坐姿,坐龙椅,头戴凤冠,身着金线绣黄色龙袍,双手合并执黄色圭。
泉州天后宫泥塑妈祖像
漳州乌石天后宫镇殿黑面妈祖
闽南地区泉州、厦门、漳州等沿海三座城市,非常推崇海神妈祖。航运交通贸易发达的泉州,见证了妈祖信俗的世界性文化传播。据《元史》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有“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之事。2002年7月,泉州天后宫妈祖神像巡游台湾澎湖县。泉州天后宫妈祖像,头戴冕旒,身着黄色龙袍,外披黄色霞帔,双手合并执圭。晋江陈展顺济宫妈祖像,头戴九旒冕冠,红面妈祖,面带微笑,身着红色龙袍,外披红色霞帔,双手合并执白色圭。
历史上,厦门岛最悠久的妈祖庙为东坪社的妈祖宫,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则是朝天宫,香火最盛的为南寿宫,负有特殊使命的则是草仔涉海边的龙泉宫等。厦门朝宗宫妈祖像,软身坐姿,慈眉善目,母仪天下,栩栩如生,头戴九旒冕冠,冠两边饰有龙凤图案,身着龙袍,披云肩。双手合并执木圭,圭上有“圣旨”二字。厦门银同天后宫妈祖像,软身坐姿,黑脸三妈,头戴九旒冕冠,身着黄龙袍,外披红色龙袍霞帔、云肩,妙相庄严。厦门的妈祖信俗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与海上贸易、渔业活动密切相关。每年都有大量台湾妈祖敬仰者到厦门朝拜妈祖。位于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浯屿中部的浯屿天妃宫,原名“和安宫”,俗称“妈祖婆庙”。该宫内存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浯屿水寨把总沈有容撰《重建天妃宫记》碑,正殿梁架构件均饰以雕刻图案,神龛供奉三尊神像亦同粤东风俗,中间称“天山圣母”,两旁为二妈三妈。后殿有一拜亭一大殿,中间神龛供奉一尊镇殿妈祖。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三十一载,明代漳州府有四座妈祖宫庙:一是在“常平仓之左”的府城天妃宫;二是“龙溪县天妃宫,在龙华招善寺之右”,清《龙溪县志》卷七载“在城西隅,明建”;三是“海澄县天妃宫,在港口,凡海上发舶者皆祷于此”;四是“漳浦县灵慈庙,在县西北隅,即天妃宫”。另外,漳州云霄、铜山、诏安等地也各有明建的妈祖庙。漳州乌石天后宫妈祖像,黑面妈祖,头戴冕旒,身着霞帔,神态端庄,慈爱近人,以黑沉香木雕刻而成。漳州是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妈祖信俗通过漳州移民传播到台湾,成为两岸共同的文化符号。
龙岩上杭白砂天后宫木雕妈祖像
南宋嘉熙间,闽西龙岩长汀就有主祀妈祖的“三圣妃宫”。现位于长汀县城关东大街的汀州天后宫,主体建筑分为前、中、后三大殿。正殿中神龛主祀的妈祖像,软身坐姿,仪态华贵端庄,头戴银质凤冠,金线锦绣龙袍,银质镂刻凤冠霞帔,双手并列放置龙椅上。神龛前两根石柱上刻楷书对联云:“万顷波恬赓普渡,一帆风顺报平安。”后殿名“积庆殿”,供妈祖父母牌位。西厢辟一间绣房,俗名“妈祖阁”,室内置起居寝卧摆设。而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的永定县高陂镇西陂天后宫,建筑面积达五千平方米,底层正殿供奉天后圣母、金童玉女、千里眼、顺风耳雕像,左厢房供奉财神雕像和杨公仙师神位,右厢房供奉福德正神雕像,二层供奉关圣帝君雕像,三层供奉文昌帝君雕像,四层供奉魁星雕像,五层供奉仓颉先师木主牌。该宫主体建筑七层宝塔与文塔(俗称“状元塔”)的规制大致相同,并称之为“印星台”,既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又实现“登科耀祖宗”、崇文重教之目的,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宫庙主体建筑为七层塔楼式高阁形状,通高40米,造型奇特且气势恢宏,显现当年这座林氏家庙的繁华景象,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对儒家的尊崇和对天后妈祖的崇拜,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清康熙《武平县志》卷十八“祠祀”及《太平山天上圣母的由来》(《武平文史资料》第8辑),均记载了武平县武东乡袁田村妈祖庙的沿革。创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龙岩市龙门镇赤水天后宫,建筑总体构局呈重叠式土木楼阁形制,楼阁堂辟山门,额悬“赤水天后宫”匾,廓道两头辟有边门通外,左边门额题“湄洲别境”四字,别具一格。另外,龙岩上杭白砂天后宫妈祖像,软身坐姿,木材为檀香木,头戴凤冠,身着黄色龙袍,肩披黄色凤云肩,腰间扎黄色的革带,双手并列放置龙椅上。还有龙岩新罗南桥坂天后宫妈祖像,硬身坐姿,面呈金色,头戴九旒冕冠,身着黄色龙袍,腰间扎蓝色的革带,外披黄色霞帔,双手合并执圭,面带微笑,慈祥端庄。细读《中华妈祖志·龙岩市卷》,可获悉闽西地区有数量众多的妈祖庙,海内外客家人对妈祖都很崇敬。
闽北地区的妈祖庙有始建于元、明代重修的延平天妃宫。元天历二年(1329)元文宗敕撰天妃祭文中有《辛丑祭延平庙文》,就是谕祭延平天妃宫。据《妈祖文献资料》载:“天妃宫:旧名灵慈宫,在石岐山左。神姓林,世居莆阳湄洲屿,巡检林孚第六女也。……民言:永乐间,邵武卫官军从征西洋,舟楫颠危,赖神以济,归立庙于此。……”显然,建于明代的邵武天后宫也是源于郑和下西洋航海事业的影响。清乾隆二年《福建通志》记载了光泽县有一座天妃桥,建于明万历四十年,位于县西。这种把“天妃”之名用于桥梁名称中,寄托了人们希望妈祖保佑平安的愿望。闽北南平地区的妈祖文化传播中,有妈祖诞辰日和升天纪念日的民众信俗活动。建溪、富屯溪的江船上设“圣堂仓”神龛以供奉妈祖,还有卜杯求签、妈祖庙会、迎神巡境等。建阳的正月十六祭妈祖等活动较为独特、丰富。
●妈祖信俗文化在八闽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尤其在沿海各地,妈祖不仅是海神,更是渔民、商人和航海者的保护神。妈祖信俗随着福建移民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重要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