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大济镇三会村地处木兰溪南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村舍与稻田相间,古老的祠堂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如今,这里住着村里最后一位健在的革命“五老”人员——90岁的老游击队员谢凤清。
“来啦来啦,快进来坐。”听到三会村党支部书记谢舜成和莆田学院“时光小分队”志愿者到来,已是耄耋之年的谢凤清神采奕奕地迎出门口。
谢凤清原名杨凤清,1935年10月出生于龙华镇金建村。他少年失恃,13岁时母亲被国民党杀害,妹妹被迫送走。父亲杨德模带着他和兄弟姐妹逃至三会村,为避祸改姓“谢”。此后谢凤清跟随父亲以屠宰谋生。
为适应解放战争发展形势,迎接人民解放军南下,中共闽中地委于1949年1月下旬在福清渔溪召开干部扩大会议,由地委副书记林汝楠主持。会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动群众,开仓济贫,扩大游击队,筹款筹粮筹枪等任务。
同年2月,在仙游度尾石牌兜砺山中学成立中共仙(游)德(化)工委,刘佐周任书记,毛票任副书记。此后,相继建立枫亭区、慈孝区、西区、城区、东区和东南区等6个区工委,并陆续组建游击队。
彼时谢凤清才14岁。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也毅然加入了仙德游击队。“1949年2月2日,我和伙伴们在土房子里‘歃血为盟’,举行宣誓入队仪式,立誓为革命不惧流血牺牲。这一天,我永远忘不了。”说到这时,谢凤清感慨不已。
4月下旬,仙德工委决定在砺山中学成立仙德游击司令部,统一指挥10余支游击队。刘佐周任司令员兼政委,郑廷植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谢炳鳌、许春树、林椿年负责组织、军事、民运工作,刘宗福、郑元梅负责后勤保障。仙德游击司令部成立后,组织游击队攻打国民党警察所、破仓分粮、筹款筹枪,沉重打击了敌人基层政权,为迎接闽中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谢凤清和父亲以屠宰户的身份打掩护,为游击队提供物资、传递情报。他回忆最惊险的一次经历——1949年夏天,他奉命从度尾中学运送枪弹和电池回家储存,途中恰遇国民党头目巡视。
“那时我才14岁,这个头目认识我,远远就盯着我看,还叫我停下检查,捏我的口袋,我紧张得浑身直冒冷汗。”谢凤清说,幸好组织提前示警,他早就把物资藏在了潭边,身上没有东西,这才没了嫌疑,得以安全通过。提起往事,他仍心有余悸。
回忆那段岁月,谢凤清常常泪目:“自己虽然没有在前线流血,但每一次传递情报、运送物资,都是在刀尖上行走。”
新中国成立后,谢凤清回归田间,凭一双勤劳的手撑起家庭。他无限感慨说道:“革命胜利后,许多同志已陆续去世,我是幸运的,活到今天。”
“61岁和71岁时,父亲先后做过两次手术,但身体恢复良好,如今依然步履稳健。”大儿子谢元才说道。
2006年7月1日,谢凤清获福建省仙游县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授予“老游击队员”荣誉证书。
“国家越来越好,对我们这些人很关心,政府有补贴,节日还有慰问金。孩子们都读书、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很满足。”谢凤清骄傲地向“时光小分队”展示自己的革命“五老”证书。
临别时,谢凤清拉着志愿者的手动情告别:“现在国家强盛了,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我后悔没有机会受教育,靠一双手撑过来了。做人要能吃苦,不计结果,肯干肯拼。”
从“歃血为盟”的少年到耄耋之年的老人,谢凤清的一生,是仙游革命、建设、改革岁月的缩影:以血肉之躯守护信仰,以平凡身份书写不凡。 (李雅铃 陈秋楠 黄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