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堂
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莆仙方言文化源远流长,其独特的语种,自成一派,为闽语言的五大分支系之一,也是中国汉语语言语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使用莆仙方言的人口约500多万,分布在85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
(一)莆仙方言与历史渊源
方言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经过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不断发展而来的。莆仙方言,又称“兴化话”,是古代闽越族原住人和不断南迁的中原汉人产生文化交融的结果。历史上,大量中原汉人迁徙入闽。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朱买臣率兵南征东越王余善,部分汉兵就在莆仙定居下来。当年留下的鸡子城和越王台遗迹就是佐证。晋代“永嘉之乱”时八姓入闽,很多人也迁入莆仙,现存的姓氏族谱有清楚的记载。五代时中原人士避乱入莆,是较大规模的中原士族进入莆仙。莆仙方言是以中原古语、闽越语音的结合体为主,并逐渐吸取现代语汇和一些外国语为辅的地方话。外地人刚接触莆仙方言时,只闻叽叽喳喳,不知所云,常常比喻为雀舌鸟语。其实,莆仙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语音特点。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著名论断,可在莆仙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证。
莆仙方言流行区域,除原莆田县和仙游县全境外,还有周边的福清新厝、江阴、一都、东张、镜洋、音西的部分村落与惠安涂岭、惠北以东及永泰梧桐以南、嵩口以西等地区。尽管周边邻县的部分村落,也会讲“福州话”和“闽南话”,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以莆仙方言为主语进行交流与沟通。所以,目前统计使用莆仙方言的人口约500多万。
(二)莆仙方言与汉语比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孕育一方文化。自古以来莆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展现着种种神秘的色彩。莆田,既有古闽文化的遗存,也有汉唐以降中原文化的传人,还有阿拉伯、波斯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于是,莆仙文化不断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莆仙方言是闽语言的五大分支系之一。因莆仙历史上同属于兴化军、兴化府,所以,莆仙方言也称为兴化话。莆仙方言的独特标志是:八音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保留着边擦清音。
莆仙人的文化源远流长,莆仙方言的一些发音独特而古老,如“我”(wo)的发音,方言称“寡(gua)”;“寡”就是“我”的意思。
莆仙方言中,许多口语使用大量的古音、古语词,如称“书”为“册”、称“绳”为“索”、称“蛋”为“卵”、称“房”为“厝”、称“饭”与“糜”等等。“广”在古汉语中带有广泛、普遍的意思;就人众来说,显得气盛而不孤单。而“广”字,在莆仙方言中的口语是指“说”或“讲”的意思。
莆仙方言中,民间口语有独特寓意的特色。男人和女人称为:“打捕”与“室娘”。莆田人管男人叫“打捕”,管女人叫“室娘”;仙游人却管男人叫“达埔”,男童叫“达埔仔”,管女人叫“小娘”,女孩叫“小娘儿”。“打捕”:莆田地域靠山濒海,原始男人的劳作,不是上山打猎就是下海捕鱼。所以,“打”和“捕”这两个动作就成了莆田男人勇敢的特征,莆田男人也自豪地接受这个骄傲的称呼。“达埔”:仙游地处丘林地带,男人的工作是在农田里干活,农田是到处开荒的,有山埔、溪埔、田埔、洋埔等等。“达”是到达,到达埔上劳作的“达埔”,便是仙游男人的特征和特称。“室娘”:男人在外作业,女人便被分工在家内务,因为做的全是室内的活,所以被称为“室娘”。“小娘”:男人怕女人出门遭遇意外,将女人的脚裹成“三寸金莲”,小脚的女人走路屁颠屁颠的,所以仙游的女人叫“小娘”。
著名作家许怀中先生曾说过:“莆仙话语汇非常丰富,但它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民间。”音乐专家曾锦霖先生从音乐学的角度来审视莆仙方言的音调,他说:“莆仙方言中的汉语音变异音素丰富了汉语音的音库。让我们看到汉语和方言发展的历史轨迹,尽管汉语普通话用不上这些音素,但它对其他地方方言的拼读都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