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阳寺庙“四宝”(下)
【发布日期:2017-04-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郑银华

凌云殿“花斗”有历史
凌云殿位于壶公山南面山腰,是莆田境内主祀玉皇大帝最主要的宫殿,唐时由妙应禅师创建,初名“灵云岩精舍”。明嘉靖年间,兵部侍郎郑岳舍守墓茅舍募资重建,并于嘉靖六年(1527)上表朝廷,赐匾“凌云灵霄殿”,简称凌云殿。
郑岳,字汝华,号山斋,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生于新度镇蒲坂村,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广东按察司副使、江西按察使、兵部侍郎等。他升任江西按察使时不畏权势,揭发宁王阴谋造反劣迹,遭诬陷入狱。宁王武装叛乱失败后,郑岳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再度巡抚江西。由于他处理宁王叛乱平定后的善后事宜有功,并向皇帝“四上疏,皆切时政”。嘉靖皇帝提拔他为兵部侍郎,并把外国进贡的花觚(俗称花斗)赐予他。他就把御赐的“凌云灵霄殿”匾额和花觚一并送到凌云殿,御赐花觚便成为凌云殿镇殿之宝。乡人为了纪念郑岳的功绩,在凌云殿右侧修建了郑岳祠堂。上世纪九十年代,祠堂中还供奉着郑岳的画像和一些名人的题字石刻。
传说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侵犯莆田时,有一伙倭寇探知凌云殿镇殿花觚后,秘密潜入壶公山,企图盗宝。壶公山周边的民众闻讯后,自发组织起来,鸣锣为号,高喊“凌云刮斗了”,众志成城汇聚壶公山,高举抗倭大旗,翻遍壶公山每一个角落,全歼企图盗宝的倭寇。这就是莆田历史上有名的“凌云刮斗”事件。后来“刮斗”两字也成为莆田比喻“坏事了”“碰到危险了”的方言俗语。
1912年6月,黄濂也是以“凌云刮斗”为信号,把界外三十六乡贫苦民众汇集在壶公山凌云殿揭竿起义,吹响了打倒北洋军阀的号角。黄濂起义失败后,凌云殿也惨遭劫难,镇殿之宝御赐“花斗”也不翼而飞,但“刮斗”两字却依然铭刻在莆田民众心中。
善庆堂佛罄故事多
善庆堂原名善罄堂,位于壶公山脚下善乡村(原前张书院南邻)。传说是宋高僧佛印云游到莆阳挂单驻杖的寺庙。
佛印,法名了元,字觉老,号佛印,好云游,喜花草,俗称“香花僧”。他与苏东坡、黄庭坚是挚友,经常一起饮酒咏诗作对,以偈语对句著称。民间流传许多他们之间交往的逸闻趣事。
苏东坡有一股傲气,时不时想戏弄佛印,但总是败在佛印之下。一天,苏东坡与佛印对面打坐,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他看了看佛印,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后也不生气,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一天,苏东坡带着苏小妹邀佛印乘船沿河游览,苏东坡有心捉弄佛印,见河边一条狗在啃骨头,便说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听后将苏东坡题诗的蒲扇往水里一扔,随即答道:“水漂东波诗(尸)。”苏小妹也捉弄他,说:“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佛印答曰:“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苏小妹又笑着说:“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听后笑着说:“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一下把苏小妹气得不轻。传说黄庭坚来莆阳时也特地到善庆堂拜见佛印,两个好友一见面又互相戏弄开。佛印说:“无事在心惟极乐。”黄庭坚答:“有功于世不虚生。”佛印说:“方丈四方方四丈,南北东西。”黄庭坚答:“试场三试试三场,经赋论策。”黄庭坚又说:“生死只当风吹帽,无惧无恐平常心。”佛印听后笑着回答:“风吹光头本无帽,不念生死何有心。”
佛印带着师传佛罄云游到莆阳,在壶公山脚下前张书院南邻挂单驻杖后,一边修身养性、念佛参禅,一边收徒授业,还经常为前张书院的学子们解读佛经哲理,让学子们受益匪浅。他以罄为引,讲经说道。每天清晨,学子们一听到悠扬的罄声,就会披衣奋起,跟着他做早课。
“晨罄梵音萦耳鼓,夏营法雨沁心房。”为了纪念善暹禅师传罄之恩,佛印把他驻杖讲经的佛堂命名为“善罄堂”。后人按谐音写成了“善庆堂”。“一声清罄消众虑,不须更羡蓬莱仙。”佛印这种以罄为引,边修行边咏诗作对、读书做学问的方式对俗家子弟影响很大。所以许多读书人或大户人家都建起了既可修身养性又可读书授业做学问的小佛堂。一时间这样的佛堂在兴化大地不断涌现,迅速发展起来。这些佛堂都以善庆堂的善为首,如善明堂、善现堂、善玉堂hellip;hellip;影响波及福清、长乐、泉州等地。由于佛印喜欢种植花草用于治病,所以他在寺院周边遍植花草,春暖花开时,花香飘溢,因此世人称他为“香花僧”。由于佛印重佛理,轻戒律,不提倡剃度受戒,所以一直得到俗家弟子的青睐和推崇,信众愈来愈多,影响愈来愈广。世人把这些庵堂和信众称为佛门“香花”宗,他们尊佛印为祖师,尊善庆堂为开山祖庙。他们以罄为引,诵经念佛,修身养性,做道场,办佛事,有的是在家带发修行。他们称呼当家不叫方丈、住持,而是称“空空”“传灯”等。据说这些都与佛印的偈语有关。
民国时期,乡绅郑仲武把前张书院改成善乡学堂后,募资对善庆堂加以修缮,并进行扩建,用它开办女子读书班。抗战时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女儿为避战乱来莆,曾居住在善庆堂并为女子读书班讲课。解放后,善庆堂改为善乡实验小学校长室和膳厅,佛像移到善乡林氏祠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善庆堂周边围墙和厅堂四周还留有佛印、张琴、于右任等许多名人的题字石刻,其中还有一块关于佛印打井汲水治瘟疫和用花草治病的介绍。井边上还有一块直径一米多的大石槽,据说是佛印当时泡药用的。由于历史变迁,善庆堂几经迁移,石刻、石槽早已不知所踪,佛罄也不知去向,但“罄”字做为莆田方言副词却在周边流行,如“很好——罄好”“很大——罄大”,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前张罄”。
在广大信众的大力支持下,善现堂第三代传灯普从率众四处化缘募资在壶公山山坳中重建,必将继承佛印宗风,再显佛国庄严。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