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几个莆仙民俗的来源
【发布日期:2009-06-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几个莆仙民俗的来源

风俗反映历史传统、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感情等,具有地域性又有传承性。一些莆仙风俗长期形成代代相传,可以追溯到古代。

饮食风俗最具稳定性和特征性。莆仙食品“车丸”是有馅的汤圆。做法比较特殊:白糖加花生等捣碎后,切成方形的馅,用水沾湿,放在糯米磨成的粉上,使之滚动(俗称“车”),外表裹上一层层米粉,成圆球状,再下沸水煮熟,就可以食用。以前夏天路边常见“车丸担”,卖车丸的人把瓷汤匙放在小瓷碗里敲,发出清脆的声音,招徕顾客,这是卖车丸特有的唤头。[清]汪日桢(1812-1881年)《湖雅》卷八“饼饵·圆子”:“丸糖为馅,用水沾湿,外以米粉裹满,形如lsquo;顺风圆rsquo;,亦呼汤圆。”其做法与莆仙“车丸”相同。《湖雅》记述的是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的物产。

莆仙有“担瓷阿食破碗”的说法,意思是卖瓷器的人自己将就着用破损的碗,好碗留着卖钱。形容生意人、工匠为了多赚钱舍不得使用自己制造或经营的东西。《淮南子·说林训》:“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为者不必用,用者弗肯为。”高诱注:“为者不得用,以利动也。”屠者羹藿,大意是卖肉的自己舍不得吃肉只用蔬菜下饭。可知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一些曾经在莆仙大地上繁荣的古老行业,已经或正在消失。如补鼎(锅)补砂锅、补碗、箍桶、绱鞋(补布鞋)、磨铰刀(磨剪刀)、磨镜等。工匠们挑着工具担儿,沿路叫唤,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修补家具。那熟悉的叫卖声还在耳畔回响,还没有远去。这些行业可以追溯到七八百年前。[宋]吴自牧《梦梁录》卷13“诸色杂货”:“若欲唤锢路钉铰、修补锅铫、箍桶、修鞋、修幞头帽子、补修冠、接梳儿、染红绿牙梳、穿结珠子、修洗鹿胎冠子、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锢路指铸铜铁塞隙以补漏;钉铰是补瓷碗等。《梦梁录》成书于公元1274年,记述的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风俗、物产、建置等。

谁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女性更爱美。在化妆品五花八门、甚至可以再造指甲的今天,很难想象旧时的女性如何“淡妆浓抹”。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莆仙女子还有用凤仙花、角桂(桂花的一种。也叫“七角花”)染指甲的风俗,染成的指甲颜色鲜红。这种风尚很早就有了。[宋]周密(1232-1298年)《癸辛杂识续集·上》“金凤染甲”:“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片帛”指一小块布。周密也是湖州人。

《淮南子·齐俗训》:“今之国都,男女切踦,肩摩于道,其于俗,一也。”切踦的意思是耳鬓厮磨,相为依偎,形容十分亲昵。想不到两千多年前的这种一时风俗,竟与今天相同。不过当时只流行于国都,现在则遍及市镇。

信仰风俗产生于祈求幸福、趋吉避凶的心理。莆仙民间鬼神崇拜盛行,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择吉为例。不用说婚嫁、游神、动土、乔迁等大事、活动都要“看日子”(择吉),连商旅、求职、会友、送礼等,也要避开不好的日子。民间认为农历“初一十五,伓使(不用)问路”,是好日子。而农历初二、十六,也是好日子。这两天工商业者要“做牙”,祭拜财神,祈求生意兴隆、发财,与通常意义上的“打牙祭”不同。每逢这两天的傍晚,街道两边,每个店铺门口都摆上一个香案,主人在虔诚祭拜。街边是一堆堆烧化纸钱的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莆仙又认为农历每月初八、十四、二十三,办事不宜(仙游部分地区没有这个风俗)。但若是择吉择定的,则不忌。[宋]周密《齐东野语》(成书于1291年)卷20“月忌”:“俗以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为月忌,凡事必避之,其说不经。后见卫道夫云:lsquo;闻前辈之说,谓此三日即《河图数》之中宫五数耳,五为君象,故民庶不可用。rsquo;” 只是由于术数家认为这三天牵扯到皇帝的象征,就不让平民百姓使用。不过周密说的是初五,而在莆仙民间是初八。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莆仙民间还有人使用苏州码子。特别是用来记账、表示价码、书写日期、开中药方子、或在裁缝店使用等。旧时有的尺子上也标有这种数码。苏州码子形成于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流行的特有的数码,主要用于商业。有十个符号,代表十个数字。〡(1) 〢(2)〣(3)〤(4)〥(5)〦(6)〧(7)〨(8)〩(9)○(0)。横写时,若几个竖线数字(〡、 〢、〣)在一起,则第二个相应写成汉字“一、二、三”,后面两种交替,以免混淆:如: 〨〩(89),〡〤○〥(1405),〢〧〤(274),〣〨(38),〣二〥〡(3251)。

风俗流传,从古代到现代的莆田仙游,穿越了久远的历史时空。 (余学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