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旅游胜地——平海
【发布日期:2012-09-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平海位于莆田东南沿海,东南两面都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广阔的海面水天相连成一线,远远望见南日岛、鲈鰦屿、湄洲岛都成了几条浅灰色的线。海船点点、大舰条条,海浪有节奏地拍打海滩,轻风徐徐吹来,使你站在海岸上就沉醉于如画的平海。
箭屿位于平海突出部(烟墩)的正南方,有一箭之隔,故名箭屿。箭屿上尖下宽,都是斜坡如塔。它与平海海滩看上去形影不离,当人在海滩上走,箭屿似乎也在海面走,从与平海隔得很宽到与平海相连。箭屿上海军建个灯塔,每天24小时闪亮,虽然白天看不见。箭屿上风大无树只有草,所以无鸟兽,无住人。
平海妈祖宫亦称天后宫,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位于平海南边缘,距海仅十多米,坐北朝南,海面动静尽收眼底。其地理位置堪与妈祖巡游靖海护航精神相契合。
走进天后宫大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师泉井,乍看此井无特异之处,井口呈四方形,由四大块石砌成,井壁由条形石砌成,共108块。在海边挖井,由于海水渗透,井水一般都比较苦涩,而师泉井却不然,井虽不深,水却澄澈甘和。师泉井除此奇特之外,还与历史事件有关。据施琅将军题写的勒碑《师泉井记》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3)十月施琅受命去收复台湾,三万多将士驻扎平海,当时天干物燥、泉流枯竭,将士们饮水成了大问题,后因施琅诚心挚意拜祷妈祖,终祈得泉水,便将这口求得清泉之井命名为师泉井,以感念妈祖“赐泉济师”。施琅收复台湾后,又特地勒碑《师泉井记》铭感,而康熙皇帝则浩封妈祖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的仁慈天后,并特旨重修扩建平海天后宫。
据传平海天后宫原为通灵女神庙,创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当时妈祖升天才二年,是湄洲妈祖庙分灵的第一座行祠,明代扩建后,易名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扩建更名为天后宫。
跨进宫门,即是内庭两边的长廊宫门左右各立一块大石碑,左为师泉井记,右为《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走过书画长廊,仿佛穿越历史时空,回到那段赐泉济师,“引舟入澳”,神灯引航激奋人心的艰难岁月,一种敬仰天妃默佑之力,护国庇民之情油然而生。宫内的红柱子有明暗108根,而廊沿压石也是108块,与师泉井石砌条石108块相一致,这三个108是天意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至今还是个谜。
走过长廊,便进入了正殿,殿内神龛供奉着五尊妈祖,中间最大,左右依次渐小,然神态各异,但都慈眉善目,令人敬慕。左右两旁供奉着五帝谷水天王济慈真君、临水夫人、施琅等,神象前方正中间悬挂着横匾“神昭海表”和直匾“皇帝万岁万万岁”,可以想象与默佑施琅收复台湾的历史传说有关。
平海景观除了天后宫外还有城隍庙。
平海卫城隍庙创建于明代起(1387)。平海历史上都是海防前线,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范日益猖獗的倭寇来犯,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巡视福建沿海各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闽省总督周德兴首任平海卫指挥,吕谦奉旨建卫城,并同时盖城隍庙、拆莆田兴化城城墙盖平海卫城。周德兴死后,平海人民感其功德:拒寇庇民、建城建庙,特上奏朝廷封他为卫城城隍庙城隍爷,勒封每年春秋二祭,永乐君赐平海籍十八国公平海卫点灯。
明朝礼部法定每年正月初九城隍爷代天出巡,永乐帝赐平海籍十八国公平海卫点灯,此习俗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虔诚者的尊重和彪炳。
平海卫城隍庙在清康熙复界后重修,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文化层次丰富。现保存有宋代棱形柱和复盆柱础、明代阙状墀头墙和抱鼓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海卫城隍庙是一座三进封闭式院落。庙分大门正殿和后殿,门外石墙、石阶、石埕、石狮子,石碑,俨然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墙两边各有三棵树,三层四十级的石阶撑起山门。沿着第一层石阶拾级而上,台阶尽头是一宽阔石埕,两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昂首分立台阶两旁。再上第二层台阶,便来到山门前,门旁一幅对联跃入眼帘“平荡无偏原正直,海疆有福托威灵”。山门两侧是钟鼓楼。简短流畅曲线形的正脊线和卷草纹的重脊装饰,使双层四方形的两座楼显得精巧秀气。山门的门廊前沿两对石楼顶上的托轴,动作各异、雕饰精美,鱼龙木雕承托着,它们两两相对,趣味盎然。三叠翘起的脊头用工精细、技艺精湛,线条伶俐,有鲜明的清代建筑特色。山门内的一条石板道通过天井直达正殿和后殿,回廊两侧供奉着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共六位大神。经过岁月侵蚀,宝帐旁边的墙壁上描绘的24孝故事已模糊难辨。但是百行孝为先的做人道理还是润育着一代又一代平海人。
现在平海卫城隍庙依然是当地群众的一个公共活动中心,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诞生日,当地人都会以城隍庙为中心,举行大规模的出游活动,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灯谜等活动,已成为平海民俗文化活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吴炎年 徐剑青)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