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车丸森
【发布日期:2012-10-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如今,每当赤日炎炎的酷暑,人们急不可耐地消暑解渴之际,便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车丸”,也勾起了对了解涵江“车丸森”历史的兴趣。
“车丸森”,名叫林玉森,家住涵江涵东后度村,俗名阿森。身材不高,但硬朗强壮。耳背较重,但声如洪钟。眼下,儿孙满堂,家景兴旺,正安度晚年。
阿森加工经营“车丸”的历史,应从他祖父辈说起。其祖父名叫阿温,原来,一家以农为本,并加工豆芽菜为副业,生计拮据。清光绪末年,为了解困,阿温十六七岁时,便试着在每年夏天,操起卖“车丸”的生意。阿温的母亲心灵手巧,精于加工,所做的“车丸”受人欢迎,从此,成为较固定的副业。每年农历5月至8月,阿温挑着“车丸”担,走街串巷,流动摆摊。阿森父亲同样子承父业,有了阿温的名声,车丸生意颇为兴旺。阿森同样从小便围着“车丸”担,帮手帮脚,20多岁便能独立做生意。
上世纪30年代,阿森放胆经营,把摊点摆到涵江闹市尾梨巷口,从此,有了固定场所,民国35年(1946),阿森以240担谷子购买了该地约20平方场所,开起了“车丸店”,摆三张桌子,生意越加顺手,“车丸森”绰号也从此成为“阿森”的代名。可他家为了筹集240担谷子,忍痛借了月利三分之高利货,直拖到3年后才还清债务。
当时,涵江加工制作“车丸”的摊店少说有10多家,为什么“车丸森”能独领风骚呢?自然有其用料加工的独到之处:
选料方面,讲究品种质地。糯米要用本地山区产品,板糖则用仙游产的。
制作方面工序严格。舂丸粉的石锤(俗称“碓头”)重20斤,其每加工10市斤“丸粉”,平均要用20斤的“碓头”碾200下,过筛的筛网要100眼的,而不是平常所用的60眼。丸粉性急,必须当日加工,否则,隔日就变酸,为此,每天清晨二三点即起舂丸粉,一般日加工二三十斤丸粉,其劳动强度之大,非凡人可比,正印证了“丸子好吃丸难搓”的俗语。
特别讲究的是用水。其每道工序用水均取于本村后垅三门井之水。该井为数百年古井,地处青璜山脉,水质清冽爽口。用该井清水煮“车丸”,咬起“车丸”,水软丸甜,顿觉疲却暑消,精神一振。
“车丸森”经营坚持面向大众,价钱便宜。
当时,花5文便可买10粒一碗的“车丸”,这对来涵经商、过路行人、本地居民来说,可以消费得起,故常常座无虚席。每当盛夏季节,更是加摆桌子,仍无法应付,不少人站着吃。每天加工的丸粉高达四五十市斤,全家人忙得团团转。
由于经营红火,家景趋旺,便有了一点小积蓄。临解放时,便拨出部分,与另外二人合伙开办碗店,由他们出面经营,谁知亏了本。从中“车丸森”吸取教训,便不再参与没有把握的行业,仍一心一意专卖“车丸”,直到涵江解放。
1950年后,他仍以个体商贩,继续在原地经营“车丸”。1956年,对资改造。他把店无偿归公,从此终止了长达七八十年的“车丸”生涯。同年,他被安排在涵江木材公司当锯木工人,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被下放回家;之后,改行在涵江市场卖蛏、海蛎。凭他多年的经营之道,卖海产同样生意兴旺。
此时,人们并不称他“蛏森”“蛎森”,上了年纪的顾客仍然称他为“车丸森”,直至21世纪来临之际,此绰号仍在相袭沿用。听着这经营特色浓郁、行业色彩浓重的亲切呼唤,使人们对古镇涵江的繁华商贸、繁荣市井更加怀念不已。 (林玉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