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从莆仙方言俗语看风土人情
【发布日期:2012-10-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为桥兜桥

莆仙方言俗语丰富,一些俗语意义相同,使语言的表达精确、严密,更富表现力。通过对同义俗语的比较,可以看出人们思维方式与看待事物方式的不同,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本地民俗风情。当然,大多数同义俗语在意义、用法和感情色彩上会有一些差别。
俗语“一流来一流去”比喻“双方因有仇恨而不断互相报复”。流指海水一次涨潮或一次退潮。潮来之后必有潮往,潮往接着潮来。一天两次,往复不已,用来比喻这种“冤冤相报”。就像《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所描述的,谢彼德逊家与格兰纪福家是世仇,两家打来打去,不肯罢休。但是,虽然潮汐永不停息,世界上却没有永远的敌人,冤仇总有了结的时候。另一个俗语“一行(音黄)土格一行浆”的意思相同。以前莆仙地区部分民居,是用土坯垒成的。用土坯砌墙时,墙基上先抹一层泥浆,土坯横着直立放在泥浆上,一个紧挨一个,形成一层土坯,这样子一层土坯一层泥浆,直垒到高处,形成墙。比喻“冤冤相报”也是很确切的。现在砌墙也是这样,只是土坯换成了机砖。
在莆仙,比喻“客观条件不同,无法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有三种说法。沿海人说:“筐菜敝(不能)趁头(效法)大粒蚶去错 (颠)”。大泥蚶的壳很厚很硬,若放在容器中,不断上下颠动容器,壳不会坏。而筐菜是一种壳薄而脆的海产小贝类,像小个子的蛏(现在很少见了),放在容器中颠动,筐菜壳就会稀烂。筐菜壳的强度比不上大泥蚶,不能效法大泥蚶那样去颠动。山里人说:“讨柴囝敝趁头放牛囝”。放牛娃赶牛到宽阔的草地上,牛就可以自在吃草了,只要牛没有跑远或吃庄稼或打架,公牛队的不要和奶牛队的在一起以免分心,放牛娃就闲着没事,他可以吹短笛画荷花,随便玩。再说牛吃草,他也帮不上忙。直等到“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就像唐诗所描写的,或者“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或者“牛羊晚自归,儿童戏野田”。而砍柴的就不同。他一到山上,就得不停地砍,虽然要休息,但那只是为了恢复体力。由于劳动性质不同,他不能像放牛娃那样玩,如果那样就等于浪费时间或偷懒,最终完不成任务。第三种说法是:“阉(音夭)鸡趁凤飞”。家鸡本来就不大会飞,阉了的鸡长得又肥又大,根本飞不起来。而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会自由飞翔。阉鸡想要效法凤凰飞翔,是不可能的。闽南也有这个俗语。
“担瓷阿食破碗”和“担碗阿食碗缺(音柿)”谓“自己的东西自己反而用不上”。古时候卖瓷器的商贩经手的碗有千千万,为了多赚钱,完好无缺的碗自己舍不得用,都卖掉了。倒是有破缺的碗卖不出去,留着自己用。这当然是以前的事了。类似的事情很多。而在黄石,以前也有一个同样意思的俗语:“顶宫趁钱下宫使”。顶宫是当地北辰宫,远近闻名,香火盛,不过开销较少。下宫是谷城宫,名气规模比北辰宫小,但有两个闻名全县的事,一是二十四景中的“谷城梅雪(现已不存在)”,一是每年农历二三月间的“出游(迎神赛会)”。出游的主办单位是谷城宫,一次出游,开销巨大,大部分资金来自北辰宫。结果是北辰宫虽然有钱,却都让谷城宫花去了。现在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桥兜桥厄(的)水,流入无声,流出外哗啊哗”和“牛蜱有入无出”都比喻吝啬。牛蜱虫吸血很贪婪,直吸到肚子滚圆,人们说它“有入无出”。其实应该有出的(排泄),不然它就憋死了。桥兜桥即宁海桥,因为下游侧地势陡降,潮水流出时哗啦啦声音很大,比喻有的人一毛不拔只进不出。不知在上游仅几公里之遥、比他大200多岁的老兄熙宁桥,就很大气,潮水流出时不喧哗。至于潮水流入时,两个桥都不做声。谁会把自己的收入随便告诉别人呢。但是老弟收入肯定比老兄好,因为他比老兄多养活一个(宁海桥新桥就驮在旧桥上面)。 (未完待续)(余学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