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仙游郊尾境内地名的来历
【发布日期:2012-11-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地名乃属一种本土文化现象,形形色色的地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或地理环境下产生的,研究某地域中的各处地名来历,既能从中了解到这一地域的一些历史和地理概况,又能从中探寻到本地域的一些地名进化现象。
郊尾镇的“郊尾”这个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1997年版的《郊尾镇志》中所述的:相传古时候郊尾境内是条海湾,海潮涌入郊尾,分流至阮庄海门和长安、后沈,故名沟尾。历经沧桑,始终以“沟尾”载于史籍。至20世纪50年代,以“沟”与“郊”方言同音而改称“郊尾”。第二种说法是1995年版的《仙游县志》中所述的:“郊尾因地处源于云顶山而流入沧溪的溪沟段,沟与郊方言同音,故称郊尾。”据郊尾中学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社会调查考证,郊尾临街东面的那条溪流,原先是条很窄的水道,称为水沟(莆田一带地方也都把这种溪流称为“沟”)。这条水沟与街道西面的石牛溪相汇处,便是现今的下郊尾周姓聚居点所在地。当时人们把周姓聚居点称为“沟尾周”,意思是指“住在沟尾的周姓地方”。显然,这里的“沟尾”之意实是指“水沟之尾”。
第一种说法是指整个郊尾地区的命名,而第二种说法实际上是指郊尾街的早期名称。从命名方法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说法都是以郊尾历史上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
宋、明、清各个时期到所指的“沟尾”,实是专指当时由“沟尾周”村落所延伸的街道所在处。直到1952年,才因“沟”与“郊”方言同音,改称为“郊尾”,这个地名就一直沿用到如今。这种因同音或谐音而改称地名的现象很普遍,乃是属于地名讹叫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实质上就是一种地名与时俱进的一种进化。自1958年成立“郊尾人民公社”以后,“郊尾”这个地名,才扩展为整个公社片区的称叫。
以姓氏聚居命名的地名
郊尾地区有许多村名是以姓氏聚居而得名的:阮庄村是于宋代时因阮氏聚居而称之。旸谷村,也称“杨寨”,是于明代因杨氏聚居而命名的。东湖村又称“卢厝”,是因卢氏居此处而得名。湖宅村另称“欧厝”,因有欧姓人家居住此地。此外,染厝村的王厝,圹边村的刘厝、蔡厝,沙溪村的江厝,新和村的陈厝、蔡厝,后面村的谢厝、戴厝,等等小地名也都是因姓氏栖居而得名的。
郊尾街委会的吴厝村民小组分“吴厝”和“新厝”二名,都是吴姓聚居地,其来由是:明代时国师陈经邦因其墓地风水受冲,而将原居现今郊尾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处的吴姓人家,迁移到现在居处(即吴厝山仔西南面)。当时国师期限三日要盖毕吴姓大厝,为此,工匠为赶工期,未经挖墙基就铺下板砖夯起了土墙,至今没有地基的祖厝尚在。后因子孙繁衍分居,后代的一房在原祖厝南面另盖一大厝,称“吴厝”。1958年,居住在原祖厝的一房子孙,因人口增多,便在祖厝的北面新盖一排集体厝,就连同祖厝在内的,都称为“新厝”,不过,外人对这二处,还是以“吴厝”为总称。
因地理成因或方位而命名的地名
郊尾地方也曾被仙游城关人称为“下路”,这是以赖店的象岭为界,其以南的盖尾、郊尾和枫亭地域统称为“下路”,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原因而命名的。在郊尾地区类似因地理原因命名或得名的村名、地名还很多:
后溪村是阮庄阮姓一部分人分居到阮庄对面溪岸的另一个地方栖居,因这个地方位于阮庄的溪后面,故此称为“后溪”,后人丁兴旺便聚成一个村落,称为后溪村。沙溪村因位于郊尾石牛溪畔,溪流流经此处带有大量的淤积泥沙,故称沙溪。塘边村曾因有五处水塘相连,故此曾称为“五塘”,也称为“塘洲”,洲乃是指四周有水的陆地。后因本地话的音韵讹传,即被称为“塘边”,不过“塘洲”和“塘边”的含义有些相似,都是指村地的周围是水塘的意思。梅塘村是在明代因梅树成荫围绕草塘,风景秀丽而得名的。湖宅村在明、清时称为“魁山”,就是因以当地的魁山为村名。埕边村因居民区地形似鼎,“鼎”与“埕”方言谐音,故称为“埕边”。长岭村是位于如屏的高山顶,古闽中驿道通过村中,因驿道岭长二里,故名“长岭”。古店村是往昔面边人们上县城的古驿道通过该村,驿道旁曾开有一大爿的当铺店,不知哪年代被土匪抢劫烧毁,残垣至今尚存,因该店存在古老,故称“古店”。宝坑村,也称磨坑,因该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环抱,其间有2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是村民聚居点,形状如磨,故名磨坑,因“磨”与“宝”方言同音,于1949年开始改为“宝坑”。伍狮村因境内有5座山形似狮子而得名。西山村由于村东有一座山形似狮而得名,因“狮”与“西”方言同音而改称为“西山”。后面村,位于西山村后面,原与西山合村,1962年设后面大队,1984年底改称后面村。
有许多自然村(公社化时称“生产队”)是以厝名,如顶厝、头厝、中厝、下厝、顶座厝、下张厝、新厝、旧厝、前厝、后厝、厝尾、厝后、下新厝等,都是以原来的祖厝或旧厝为基准方位而相对命名的。旗杆厝、鸳鸯厝等是因其所在地的厝(房屋)特征而得名的。
郊尾地区的丘陵坡地众多,当地人通常把长满草的丘陵坡地称为“草埔”或“山埔”,这里的“埔”,本地读音为“bo(玻),当地人常把坡地属主的姓氏冠上,便成了那一坡地的地名,如长安村的刘埔,埕边村的陆陆埔(乃是“陆的埔”讹叫而成的),郊尾街的洋埔(乃“杨埔”讹叫而成的)等。有时在“埔”前或后冠于方位词或形容词作为地名,如三埔村的前埔和大埔。这些也都是以地理位置而命名的。同时,在郊尾,还有的是以“埔”(本地读音为“po(叵)”)为名,如后溪村的新埔,阮庄村的下路埔、底张埔,西山村的埔尾等,这里的“埔”,乃是指农村榨蔗制糖的土作坊,这是属于因历史原因而命名的地名现象,为比较二种地名为“埔”的同字不同音现象,才列在一起说明。 (未完待续)(吴松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