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仙游郊尾境内地名的来历
【发布日期:2012-11-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因历史原因而命名的地名
民国初年推翻帝制,沟尾与邻近的几个小村落以“庆祝共和”来总称为“庆和乡”(但,原集市街道仍以“沟尾”称之),这个乡名就是因历史原因而命名的。旸谷村是由于宋初这里曾设为旸谷里,后就以里名为村名。长安村,民国时该村与长岭并为长安保,乃是取长岭的“长”字与该村刘埔安仁宫的“安”字,合称“长安”,后又与长岭拆开,该村仍保留“长安村”的名称。新和村乃是于1952年由旸谷乡划出前进、蔡厝、东山面、积埔、山顶头自然村,由庆和乡划出后宋、陈厝、下申厝、刘厝自然村,新组合成一个村,故名“新和”,“和”的本地话之意乃“组合”的意思。染厝村在元、明、清时期因全村多栽青靛,故称蓝园,后来又因发展许多染布作坊而改称染厝。湖宅村原称欧厝,在民国时期,盖尾湖坂地方有一名望的人,在此地建宅盖房而定居,居住处就被称为“湖宅”,以后随着地名的历史演变,村名就以“湖宅”为名。三埔村是郊尾人民公社撤消之后由前埔、大埔和陆陆埔三个自然村组合成一个村而得名的。
郊尾居委会的车头村民小组的“车头”命名,乃是由于位于原郊尾街道的东边公路上,形成了另一条双面街,称为“郊尾外街”(这是因地理位置则命名的)。于民国17年(1928),修建了郊尾至仙游公路,车站便设在此地,当时,人们称公路为“车路”,因车站是位于公路的端头,故此,人们就称这里为“车路头”,以后简称为“车头”,这也是因历史而命名的。
此外,一些村民小组的命名也明显地带有历史时代特征,如伍狮村所辖的各村民小组分别名为:和平、友好、峰星、星辉、建和,建新、建设、光辉、荣跃、友爱、合作等,这显然是解放初期至大跃进时期的命名产物。长岭村所辖的各村民小组命名分别是:长岭1组、长岭2组、长岭3组、长岭4组、长岭5组、后寨6组、后寨7组。这是公社化时的命名产物。
因音韵的讹叫而得名的地名
地名因谐音而改名的,实际上就是音韵讹叫的一种得名形式。“讹”就是“错”的意思,在本地话中,“讹”读音为“uei(崴)”,“讹叫”有时也是一种以谐音有意地另叫的意思。由于前人的语音变化,或记地名时限于文化水平而把地名写成错白字,或者有意地把地名改得更好听些,当地人或外地人以讹传讹,世代相承而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此种因讹而得名的地名,如上述的“郊尾”是由“沟尾”、“埕边”是由“鼎边”、“宝坑”是由“磨坑”、“西山”是由“狮山”、“塘边”是由“塘洲”等演化而来的。埕边村的“陆陆埔”实际上是叫“陆的埔”,因被叫顺口了,就成了两字重叠的“陆陆埔”了。后沈村在宋代时称“厚锦”,由于方言谐音传讹,到了现今就成了“后沈”。新和村的“下申厝”有时也写成“下新厝”,究竟是哪个名在先,有待考证。还有的,现今常听到有人对新和村的“积埔”和“东山片”的地名叫做“酱埔”和“豆干面”,这或许是有人故意起外号,而他人却无意中跟随着称叫,这实际上就是讹叫过程的起始阶段,今后可能就会有人在书面上以此来称叫这些地名也说不定,为此规范地名的叫法重要性,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续完)(吴松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