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宋代中散大夫丘奂
【发布日期:2012-11-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丘奂,字明远,生卒年不详,仙游县文贤里上坵丘人。《莆阳比事》卷一载:“仙游上坵丘,真守焕之后,通判徽之族。”(按:《仙谿志》、《闽大记》、《重刊兴化府志》、《莆阳文献》、《闽书》所载:“徽之”均作“微之”。)丘氏历史源远流长,源出姜姓,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侯爵,遂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末,其后裔吕尚,即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而都营丘,后迁临淄西北。子牙第三子印,其支庶居于营丘者以丘为氏。《史记·索引》: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应邵《风俗通义》云:“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左传精舍志》云:“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姜姓,太公封于营丘,嫡子丁公伋立为诸侯,其支子印遂以丘为姓。”史称此支为丘姓正宗。此外,则有出自曹姓、妫姓、姒姓,他族改姓等。丘氏郡望为“河南郡”,其族联云“系出姜尚,源出扶风。”“河南世泽,渭水家声。”
《福建通志·丛谈》载:“自永嘉(307-313)不竟,中原板荡,江左衣冠右族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迁入闽中。”当今中华丘氏共有人口约五百万,八闽大地丘氏为四十一万七千人,莆田市居有丘氏二万人。丘氏排序全国第七十三位,福建省第二十五位、莆田市第三十三位。读者鲜知丘氏何为变成邱氏,原来在清代世宗雍正三年(1725),朝廷为避万世师表孔子名讳,下令改天下之“丘”为“邱”。(按:孔丘,字仲尼,其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故孔子卒后就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孔子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到了民国初年(1912),台湾彰化人邱逢甲(字仙根,号仓海),光绪十五年(1889)擢己丑科张建勋榜进士,官工部主事。逢甲倡议恢复丘姓,闽、粤两省邱氏群起响应,由是邱、丘通用。
考泉州《泉西锦塔邱氏宗谱》、永春《堂前邱氏族谱》、仙游《凤冈邱氏族谱》等记载:“晋永嘉间(307-313),中原板荡,我给事中夷公,同衣冠族林、陈、黄、郑、詹、胡、何八大姓居住刺桐里。闽中之邱,夷公始也。”先是晋怀帝永嘉间(307-313),散骑常侍丘滕携子给事中夷(伯高)兄弟三人,自河南光洲固始入闽,卜居晋江清源刺桐里。夷传十六世孙俊民。俊民传子大陵。大陵传子质。质传次子祯,字廷干,号常固,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擢王归璞榜进士,官仪真刺史。祯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相逼,移居凤邑(今仙游县)文贤里屏山之下上丘开基立业,建聚乐堂以居数传。宋丞相李纲(字伯纪)尝为凤冈宗祠撰《祠堂记》。邑人明代刑部尚书林俊为《庄边凤际邱氏谱牒》撰联云:“硕德庆长流,先固始入闽入仙入莆,孝友与科名绳绳祖武;明经泽下究,自京师之浙之南之广,部堂兼数牧在在蜚声。”
丘祯传裔孙惟博,为奂之祖父,尝劝同邑连江里秀峰侯榄村人陈洪进(字济川)纳土。洪进少时颇读诗书,习兵法,因隶兵籍,以功补后唐副兵马使。乾德元年(963),洪进为清源军节度泉、南等州观察使。宋太祖削平四方,洪进大惧,遣牙将魏仁济间道奉表纳款,太祖遣通事舍人王班赍诏抚谕。乾德二年(964)制改清源军为平海军,授洪进节度泉、漳等州观察使,检校太傅,赐号推诚化顺功臣。江南平,吴越入朝,洪进不自安。遣其子文颢入贡,因太祖驾崩,复回镇。太平兴国元年(976),太宗即位,加洪进检校太师。明年,洪进采纳惟博之忠言,入朝,上言以漳、泉二郡归于有司,乞授近地别镇,诏纳,以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杞国公,改岐国公。卒年七十二,赠中书令,谥忠顺,累赠南康郡王。
奂之叔祖随,为人廉谨,颖敏嗜学,所至端楷,多为士师。庆历七年(1047)三月,诏罢知福州、改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举八行,随不就,朝廷敇授其将仕郎,守兴化军助教。(按:《宋八行八刑敕令碑》载:“大观元年(1107)三月十九日,敕令中书省据学制局状,奉御笔批学以善风俗,明人伦,而人才所自出也。今有教养之法,而未有善俗明伦之制,殆未足以兼明天下。朕考成周之降,教万民而实兴。以六德六行,否则,威之以不孝不悌之刑,此已立法。保任孝悌、睦姻、任恤、忠和之士,去古绵邈,士非里选,习尚科举,不孝不悌,有时而容,故任官临政,趋利犯义,诋讪、贪污无不为者,非其人士不素养故也。近因余暇,稽周官之书,制为法度,颁之学校,明伦善俗,庶几于古。”(见《仙游县志》卷之八·学校)
奂幼承叔祖随调教,动止有模范,倜傥有大志,佳章鸿笔有灼见。其尝过绍兴,越州上虞人李光(字泰发)为崇宁五年(1106)进士。高宗时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县),缮城池,聚兵粮,建义社,守境有为,后迁绍兴。李光素闻丘奂多智计,有威望,特馆之。一夕,有告州卒为变者,光仓皇咨所以处之。奂告以急取凶酋二人首标置城门,诸营贴然。绍兴初(1131),朝廷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今有司条具元祐党籍臣僚未经褒赠人,吏刑部限一月检举。诏举山林遗逸有议可裨国事者,赴都堂议事。莆郡以奂充选。奂进书数十万言,皆恢复大计。得旨堂察。齐州人吕颐浩(字元直),高宗即位后,出知扬州,又先后担任了户、吏两部尚书。建炎三年(1129)四月,吕颐浩代替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朱胜非(字藏一),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奂入见丞相吕颐浩,乞留诸军于鄱阳、池阳,兼引淮东全军退保镇江、建康、太平诸军,及论上流、军募、防秋、虔湖贼利害二十余劄,颐浩大奇之。
绍兴元年(1131)九月,癸丑,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吕颐浩拜少保、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颐浩主张北伐,丙辰,颐浩言:“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今李成摧破,李允文革面,张用招安,李敦仁已败。江、淮惟张琪、邵青两寇,非久必可荡平,惟闽中之寇不一。又,孔彦舟据鄂,马友据潭,曹成、李宏在湘、湖、江西之间,而邓庆、龚富剽掠南雄、英、韶诸郡,贼兵多寡不等。然闽中之寇最急,广东之寇次之。盖闽中去行在不远,二广未经残破,若非疾速剿除,为患不细。”诏枢密院措置。属淮甸有警,颐浩都督八路,奂以布衣入幕,有功,奏授迪功郎,除湖北安抚司干办公事。 (未完待续)(黄祖绪)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