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登瀛望海——无限风光在鳌山
【发布日期:2012-11-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登瀛阁黄公度读书雕塑 圣木/摄

涵江区侨乡鳌山村,属三江口镇最高点,地处海拔60米的东海之滨,是囊山余脉,为半丘陵地。鳌山依山伴水,风景旖丽,海拔80米的雁阵山矗立其中。东面临兴化湾,为木兰溪溪流入海处,海溪相触,水流激湍,时而雪浪银涛,似欲掀天;时而波平如镜,水天一色。北临古囊列山献胜景,东北临锦江春色,西南临宁海初日,白塘秋月。雁阵村有海港可入,但急流滚滚,船只航行,时有触礁的危险,故俗有“会过壁头门(在东海外),难过雁阵鼻”之谚。南、北两面则江水环流,沈海高速公路穿梭而过,碧野平畴,一派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是避暑的的胜地。因为地形奇突,山脉延伸到兴化之滨,好像鳌鱼的头,故村名称“鳌山”。鳌山本名雁阵(亦写为岸沁、岩浔 ),因它地处海滨,海水退潮时,沙滩上留下的鱼、虾、螺、蟹等海生动物甚多,所以每当深秋之际,鸿雁成群地飞集于此处觅食、栖宿、越冬,故俗叫“雁阵”了。现全村人口约6500人,有大量旅居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同胞及新加坡、日本、韩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侨胞。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名胜,闻名于海内外。

道教名观“雁阵宫”
雁阵宫又名“岩寻宫”,“昭灵祖庙”,始建于唐、宋之际,明代重建,清乾隆年间重修,近代又重修。雁阵宫座北朝南,为七间厢,三进庙堂,单檐歇山式,抬梁穿斗结构,由门厅、主殿和两边偏殿构成,门前为火,属典型的宗教类古建筑,建筑占地面积588平方米。现保存宋代古建筑风格,庙中前后有相连五口大小天井,规模宏大,石龙柱挺立,石狮、石麒麟雄踞、宏伟壮观,正殿祀三殿真君、从祀“孚善圣侯”陈应功,又从祀黄公二使、慈感娘娘、天妃娘娘、陈靖姑、张公圣君、普济圣侯、金玉朱三位童子。
据《八闽通志》《兴化府莆田县志》《福清县lt;祠庙志gt;》记载:唐宗之际,雁阵山上有昭灵庙、主祀赵昇,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敕封保禧真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状元黄公度请旨重修,绍兴三十年(1160)加封妙应,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加封普佑,乾道三年(1167),郡守钟离松祝祷祠輙应,寻曾修之,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加封灵济,尊称三殿真君。从祀“孚善圣侯”陈应功,因劝陈洪进纳土归宋,受封“平闽将军”,又发明“晒盐法”。宋理宗宝佑五年(1257)封孚善侯;度宗感淳二年(1266)封广利侯;八年(1272)加封嘉泽侯;端宗景炎元年(1276)封忠佑侯,世人俗称“盐神(盐公)、陈侯公”。
庙内的石刻:一是“神居瓜腹匏胎异,庙峙鳌山雁塔高”。一是“威宣雁塔风霜古,泽沛鳌山岁月深”, “以晒易煎功高管子,捐躯报国烈比睢阳。”这对联一直保存至今。还有一副木刻对联:“匏腹奇胎修正果,海邦作镇靖妖氛。”
清乾隆壬午年(1762)官漳州同知的邑人龚植三亲书“昭灵祖庙”匾额及乾隆癸辛卯年(1771)晋江汪斌手书“流峙千古”匾额完好保存至今。邑人曾梦鳌明朝神宗万历二年(1574)进士敬献异石,世人称“龙眼风”拜石尚存,明崇祯十六年(1643)春世孙鸣乔鸣俊重立宋绍兴八年(1138)高宗皇帝御书三大字赐状元黄公度读书处“登瀛阁”石刻,仍嵌在雁阵宫前墙壁走廊上,宫内珍藏宝贵的经书、高梯、名人石刻庙联、诗签,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昭灵祖庙又经乾隆壬午,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国三十一至三十五年(1942-1946)重修,20世纪80-90年代海外侨胞和本境弟子重修,昭灵祖庙保存唐宋明清古建筑的风格,是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文物价值,也是联系侨胞重要场所。
雁阵山,倚山面海,风光旖旎,远观海天苍茫,渔舟点点,近看古塔蔽荫,雁鸟阵阵。近年由海外侨胞捐资于宫埕口台阶两侧建设“思贤阁”、“怀广亭”。在山脚下兴建山门,东面修建“雁归亭”。西面建造鳌山境戏台,古色古香,香客游人常年不绝,瞻拜观光,流连忘返。
昭灵祖庙(雁阵宫)一九九二年列入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三年列入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二OOO年雁阵山风景区明信片由国家邮政局发行,誉满中外。
雁阵塔
座落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鳌山村。鳌山当年有一条海港航道,为船只出入必经之路,当年要去“南洋”只能走水路,为了使船只安全行驶,保障人民,尤其归侨的生命、财产起见,乡老相传,明代兴化府知府岳正设计、筹资、施工于雁阵山上建筑一座七层石塔,命名为“雁阵塔”,塔顶有个塔刹呈葫芦式,傍晚点火,彻夜通明,为导航标志,以确保航行安全,万人称颂。又有一说是:明万历13年(1585)三教创始人林龙江命门人筹建雁阵塔后因受阻停建;又一说《兴化府莆田县志》载:雁阵塔是明万历年间邑人尚书林尧俞所筹建的。
塔中曾有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裔孙鸣乔、鸣俊的题联,其联句分别是:“登鳌山而玩水,游雁塔可观莆”、“雁阵朝阳未辟高原地,士侪登阁名扬大宋时。”游人登上雁塔,远眺茫茫大海,海鸥飞翔,点点风帆,渔舟唱晚;近观望江碧野,灯火万家,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雁阵塔是先贤们血汗的结晶,具有明代建筑的风格,是研究明代莆田经济的缩影,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古迹。
遗憾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国民党把“雁阵塔”炸毁,着实令人叹惜!
几百年来,海外侨胞返乡探亲时,遥望雁阵塔的塔尖和塔影,思乡情更切,忆乡情更浓,故有“未登唐山地,先见雁阵塔”的俗语。
如今鳌山是沈海高速公路的涵江站,往返车辆如金梭穿行蔚为奇观,雁阵塔是雁阵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鳌山的风水宝地,是航行兴化湾的标志性的建筑物。
登瀛阁
“登瀛阁”在福建省莆田涵江望江里(今涵江区鳌山村)海拔约80米的雁阵山上。
据《莆田县志》载,唐宋时,雁浔山有一座高阁层轩瞰大海,“以稍东方之鈌”的登瀛阁。此阁为邑人黄公度(1109至1156年,字师宪,号知稼翁)读书处,公度长年随他姑母在涵江雁浔(又称雁阵山)登瀛阁攻读诗书。登瀛阁东频大海,四周苍松翠柏交映,清幽宜人,是一处绝佳的读书之所,公度或仰青松之高直,或临清风面海,长啸山海之壮阔,感生情激,为文赋诗尽得大自然灵气,文章、诗句、辞赋别具松骨海气自成一格。黄公度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中状元时,高宗皇帝特赐阁额,亲笔御书“登瀛阁”三字褒奖他。“登瀛阁”三字苍劲、奇逸、雄伟,是高宗的书法真品。县志载公度曾有恩咏诗:《御赐阁额》五律二首,其一为“杰阁侵霄汉,宸章焕壁奎,内延颁宝宴,中使揭璇题,信誓山河故,宠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西。”又请旨重修“昭灵庙”(雁阵宫)。当时喜悦之情,凌云壮志,跃然纸上,但是他步之仕途后,生涯极为坎坷,黄公度为状元后,任平海军(今泉州)签书判官,绍兴二一年(1151)去泉州赴任,途经家乡应李富之邀游览圣墩顺济庙(今涵江宁海桥附近)题顺济庙诗“枯木肇灵滄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樯一信风。”极力称赞妈祖的功绩,成为莆阳妈祖诗的第一人。公度为官,刚直不阿,不满秦桧弄权误国,不愿依附秦桧,而屡遭贬官,到广东肇庆,尽管公度一生“孤忠扶社稷”,“十载枕边忧国淚”,以“请缨未系单于颈”为最大遗憾。此登瀛阁毁废于何年,因何而废,有待查证,现存宋高宗御书“登瀛阁”,系明崇祯十六年春世孙副使鸣喬、参政鸣俊、谕德起宥、举人起雊等重立的,至今嵌在雁阵宫前廊壁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登瀛阁新址选在雁阵宫西侧广场上,上层阁额仍用高宗御书“登瀛阁”,下层阁额是用原福建省省委书记项南题写的“登瀛阁”。时至今日,又建碑廊展现黄公度政绩,诗词代表作品以及民间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阁前竖立一尊大理石雕成的黄公度石像以供世人瞻仰。
(黄玉森)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