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人民的“鲁山恋”之情 ——记原莆田县县长原鲁山的二、三事
【发布日期:2012-11-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莆田广袤的山山水水、田园村舍,经常可以听到干部、群众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被誉为“草鞋县长”——原莆田县县长原鲁山的感人往事。这也许是对历史的回归、理论的践诺,现实的期盼和对人格的崇敬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前夕,笔者与老县长的子女、往昔的同事、老部下共同拉开记忆的闸门,回顾老县长那令人感怀的品格和勤政、廉政,真心为民的点滴往事,揭开莆田人民“鲁山恋”的奥秘。
一、民生县长,关注民生显真情。
原鲁山同志一九一五年三月出生于山东省胶东半岛莱州市农村。“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担任抗日游击队指导员、村长、机关支部书记等职。一九四九年三月随军南下,一九五二年六月调任莆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常委、部长。一九五五年十二月,经莆田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选举,当选为莆田县县长。次后连选连任五届,直至一九六八年九月县革委会成立。原鲁山同志不仅仅是位人民选举产生的县长,而且是一位真心实意关注民生的县长。老县长的子女告诉笔者,父亲自投身革命的那天起,就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甚至生命都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几乎忘记了家,忘记了家里的人。原莆田县政府机关的同志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当年机关大院夜晚里电灯最后熄灭的,那就是老县长的房间。老县长还养成一个多年的老习惯,白天下乡,利用晚上审签、修改科局呈送的文件、材料。政府、人大会议、扩干会的报告、讲话,总是自己动笔,反复推敲、修改、朗诵,常连续熬夜通宵达旦,一直感到满意为止。因为他在县委领导班子中,算是“文化尖子”,所以还经常要为县委主持起草一些重要文件、报告,然后提交常委会集体讨论审定。
当时莆田县,含现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北岸和湄洲岛辖区。人多地少、经济基础差,群众生活贫困,正处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现实问题摆在刚刚上任的县长面前,像莆田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县,出路在哪里呢?又如何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调查研究、蹲点、访贫问苦中找问题,想办法,成为贯穿原鲁山主政时期的整个过程。莆田的同志反映“原鲁山是一位呆不住机关的县长,除了开会和处理公务,他大部分时间是下乡,蹲点基层。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是他的重要工作。”在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县40%,由于十年九旱却成为全县最贫困的地方,关键是“水”的问题,便下决心从“抓命脉、治理水、夯基础”入手,作好就任县长后第一开篇文章。
(一)修建福建省重点水利工程——东圳水库。 1956年从调研、勘测、规划,莆田县政府向国务院、省人委报送《关于要求迅速兴建东圳水库的报告》,并多次陈情水利部和省领导,到工程立项审批、组织施工,前后历经三年多时间,耗资四千多万元,终于建成了有效库容28270万立方米(是当时木兰溪下游南北洋沟道总蓄水量的近十倍),有效灌溉面积26.5万亩的全省重点的水利工程。时至今日,东圳水库仍默默无闻地为莆田人民发挥着拦洪、灌溉、航运、发电、养鱼和解决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用水的综合性效益。被称“为莆田人民创下千秋基业”的工程。
同时还在山区、沿海先后修建了桂山、径里、海头、沁后、红山、群峰、东方、石塘、石盘、鉴楼十座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一)型水库和54座十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二)型水库,总合计蓄水32124.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52147亩。并且配套修建南北洋海堤工程15公里,整修内港堤防近一百公里;修建涵堤、港利、田厝、东山、桥兜五大排水闸工程,总排洪量达600立方米/秒。这些工程的相继竣工,从根本上改变了莆田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莆田从未修建过这么大型、这么多的水利工程。无论从开拓性、还是奠基性的角度来看,以上工程的成就可以说是原鲁山的从政的风格、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瞻远瞩的决策水平的体现。在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原鲁山既当指挥员,带领着千军万马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又当采购员、施工员,跑省城找领导、批器材、要设备。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总是出现在哪里。不但呕心沥血、身先士卒,曾因积劳成疾,在工地上患上急性肝炎;两次摔伤,一次缝了五针,一次左腿左胫骨摔裂。莆田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原鲁山任县长的10年(1956-1966年),是莆田水利工程兴建最多,面貌改变最大的10年,东圳水库只不过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项工程罢了。“饮水思源,莆田人民自然也忘不了原鲁山这个名字。” (未完待续)(郑元福)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