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吴姓入闽始祖刍议
【发布日期:2013-09-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先说北吴之吴兴
1、吴兴传略。根据《惠泽长流——莆阳水利功臣谱》和莆田洙水吴氏族谱载:吴兴,先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莆田北洋平原的开拓者;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唐永昌元年(689)随父入闽,后择居莆田华岩山下,即今城郊洋西村。“唐神龙(705—709)间,邑人吴兴在渡塘(又名杜塘,在今西天尾溪白村白杜境)筑堤塍海为田,又在常泰里延寿溪筑堤阻潮,叠石成陂,遏溪流南入沙塘坂,酾为巨沟,因名延寿陂。”(《莆阳水利功臣谱》P39),传说景龙三年(709)吴兴筑陂时,曾与一潜伏在溪潭中的恶蛟搏斗,毅然持刀斩蛟,保住堤防不被冲毁,终因伤重力尽身亡,终年64岁。感其恩德,乡人立祠祀之。宋大观三年赐庙额“孚应”,绍兴十九年封义勇侯,淳祐间加封“普济”。
2、吴兴生年考证。吴兴生年与延寿陂建陂年代关系密切,而统览始终却不难发现:靠近事件发生的北宋淳化间郑褒作《吴兴传》、南宋史学家兼诗人刘克庄作《义勇普济吴侯庙记》及《后村大全集》、南宋莆阳人李俊甫作《莆阳比事》、陈谠作《莆阳比事序》均记载建陂于唐神龙中,而明《八闽通志》、《唐书·地理志》、清乾隆《莆田县志》另记载建陂于唐建中时,清道光年间编《福建省志》《兴化府莆田县志》《莆阳水利志》(下称三志)时就面对两个不同版本,三志均确定建陂于唐神龙中。清《福建庙坛志·莆田》载:“吴长官庙在城北五里,祀唐吴兴。唐神龙间,兴捐资筑延寿陂,溉田万余顷。hellip;与蛟惧毙,乡人立祠祀之。”(《莆阳水利功臣谱》P66)。还保留有南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的记述:“作陂在神龙间,非建中;侯实主陂事,非宰邑也” 。今庙存历代庙碑中,也均刻记建陂于唐神龙中之事实。客观地说:入闽创办延寿教馆、船务等聚集财富,才有“捐资”条件----前志有词赞其“捐家资兮千亿,堰溪流兮分陂,变斥卤为膏壤兮,粳稻离离”;而积累个人信誉或信任度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才有“率众”条件----如此,“捐资率众”才有切实的前提。据(《莆阳水利功臣谱》P66):“孚应庙创建于唐开元间,初名吴公祠,奉祀邑贤吴兴”及《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吴凑传》: 吴凑(729-800)濮州濮阳人。贞元[785—805]初,入为太子宾客,出为福州刺史、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奏准乡人改吴兴祠为吴公庙。从常理看,祠改庙还是要信仰积淀和信众积累过程;“神龙说”时段搭接就比较可信,故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应更贴近事实真相!
二、再说南吴之吴祭
1、吴祭传略。吴祭墓文物修復保护理事会于1994年印发的《关于修復吴祭墓祠等文物古跡的倡议书》中说:祭公,字孝先。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15岁入国学。唐会昌五年(845)应举乡魁,大中二年(848)再应漕举,授浙江主簿,咸通元年(860)知工部屯田员外郎,乾符元年(874)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中和四年(884)与王审知入闽,居福州,后审知据闽,公义不相从,兄弟六人避地分居福泉间。公迁于莆田县灵岩山,后卜居莆田黄石沈浦(钱坡)。天佑四年(907)卒,享年83岁。据上所述,推算吴祭出生时间为宝历元年(824)。据所查“入闽六祖”条目:入闽吴姓始祖堂兄弟六人,史称入闽“六祖”。荫公(排行第八),发公(行十一),祭公(行十二),瑞(行十四),良(行十五)和斌(行十六),为泰伯六十六世孙。
2、吴祭世序考证。吴祭一生为官,生平基本都有历史记载。从《唐潮阳令吴驹及其衍后》记载看:“吴驹(841~905),号升乔,生于唐会昌辛酉元年,系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六祖荫公之次子,开姓始祖吴泰伯之第六十七世孙。住泉郡钱鉴巷今福建晋江。初举明经,唐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潮阳令。”由此可以比较直接推断:吴祭为泰伯六十六世孙。此结论不仅出生时间吻合,代序吻合,还提供了一个荫公(排行第八)有后的有力证据!而《吴氏春秋》第二期P08中载明,为“泰伯六十二代裔孙”,诚难有着力之处。
三、吴姓入闽始祖“工科”追踪
1、《吴氏春秋》第二期P25中载明:追根溯源,三千二百年前吴氏始祖泰伯“三让王位”。史料记载:泰伯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而根据历史上的“武丁盛世”和“公元前1250年,商王武丁冲破各种阻碍,破格重用奴隶出身的傅说为相。”的记载,按农历(丙申)年推算,最大符合条件的应该是公元前1224年!其胞弟仲雍应该出生于公元前1220年!
2、根据泰伯生于公元前1224年、吴王夫差(泰伯21世孙)约生于公元前520年、吴驹(泰伯67世孙)生于公元841年、吴金水(泰伯109世孙)约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等进行分段插值和修正,基本可以推定吴兴(646)为泰伯(61plusmn;1)世裔孙!与吴金水的《福建莆田吴氏宗谱》中“派衍近50代”及早吴祭出生178年的史料相吻合。
3、面对入闽“六祖”的荫公(排行第八),发公(行十一),我们谈祭公(行十二)的入闽始祖推定;面对早入闽山195载的中唐吴兴(646)来谈后唐吴祭(824)的入闽始祖佐证;面对“《连城文亨营吴氏族谱》载,入连始祖吴锦祥(仲雍62世裔孙),原名秀,官为苏州吴县县令,生于唐贞观14年(640)由苏州入闽,隐居清流铁石矶后,更名锦祥,终身不仕。”经历,我们只好继续追寻入闽始祖行踪;面对“《(福建)仙游游洋延陵吴氏族谱》记载:仲江公,秦始皇七年(注:公元前240年)辛丑岁,避战祸迁入闽中郡。”,我们义无反顾地在甑别中奋然前行。
四、结束语
吴兴是惠泽千秋的治水英雄,吴祭是吴姓入闽的佼佼者,他们都是吴姓子孙们引以为荣的先辈!然而,当我看到《吴氏春秋》第二期P14中载明的“始祖为吴祭、吴瑞、吴良、吴兴。系太伯第62世孙,季札第44代孙hellip;从兄弟吴荫、吴发、吴兴”及同刊P15中载明的:“福建莆田吴兴支系:吴兴hellip;太伯70世孙”时,胸中确有“五味杂陈”的困顿,且伴有一种“糊涂的包袱留给聪明的子孙”的唏嘘!孔子就拿泰山说事,也许是他不知道还有喜马拉雅山存在;我们的局限在心灵而非时空交流!在弘扬吴姓祖先“谦让与开拓”精神的当下 ,我们务必记住先辈留下的:“上溯祖源时务必严谨以待”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警语,携步于和谐共荣、繁荣昌盛的吴氏春秋!(吴舜义)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