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爱民如身
【发布日期:2009-04-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爱民如身
——莆阳尚书风华(三)

民为邦本,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精华。汉代著名政治家贾谊论“大政”曰:“民无不为本也。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深刻论述了政民关系。此论在今天看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效。在政界,本末倒置、口是心非者不乏其人。殊不知,民之不存,官将焉附?民既为邦国之本,故为政须以爱民为本,爱民为大。几乎是古代士族精英,包括一代明君之共识,无不视爱恤人民为治国安邦之要义。所谓“官有百职,归于养民”也。

莆阳尚书,作为朝廷部堂之官,发扬“居堂庙之高,则忧其民”的优良传统,居官守职,爱民如身,乃至不顾贬官下狱为民请命,其言其行,感人至深。

莆阳尚书爱民事迹,有以下二个特点:

一曰:民生为念,毕生素志。

明代刑部尚书彭韶,居官素以民生为念。其出任广东布政使,下车伊始,召集父老百十人,问民所疾苦与利病所当兴革者而施行之,问政于民,知难而进,力加施行。时有贵近恃势在乡国私采禽鸟异物进贡,官民俱罹其害。彭韶上书言状,触犯太监梁芳而“忤旨”,本已升任太理寺卿(相当现代高法院长),半道改调贵州布政使。启行之日,广东父老涕泣河下,如去慈父母,甚至有人追送至数百里之外。史称彭韶居官,“视民病如在己身”,所至如春风,和气著物,无不遇而发生。每逢朔望之日,受民投状,决断如流,告诫谆谆如子弟,令民感动,以到愤然不平者,倾刻间消除积怨,耻于拜见,而悄然离去。彭韶可谓莆臣中爱民如身之典型,实则其爱民胜爱己身。
水旱天灾引发的饥荒,是历代朝廷面临的棘手问题,亦是检验官员是否爱民的试金石。明弘治年间,山东大旱,救灾如救火。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的郑纪,以强烈的爱民情怀,上书献计曰:“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待应募之米?今江南粮运搁浅山东,乞量许截借(漕粮),俟募到银两还。不唯民饥得免,于沟壑而船轻,亦易达于京师,深为两便。”又建言将新近病死的太监罗兑,所遗钜万资财,用以购粮赈灾,“愿无爱之,以救一方赤子。”并再次条陈“备荒六事”,均为孝宗所嘉纳。十五年(1502),京师大旱,民或死或逃甚多。郑纪时任户部右侍郎,千方百计调度救灾粮,设法将每月供给官军的口粮,直接在河边交兑,三个月共积出余米二十余万石,抵充赈灾之用,先发后闻,饥民全活甚众。既显其爱民之心,又展露理财之才。
明代兵部尚书郭应聘,长年征战南疆平乱安邦,晚年伤疾发作,乞休终养。临行之际,特上《安民四议》之疏,尽现其安民定邦之素志。刑部尚书林俊,于嘉靖二年(1523)致仕归养,目睹农家“鸡声曙起东”、“辛苦不言功”胸怀,及“正苦催租急,岁熟喜还悲”心情,作《农夫苦》诗,叹其生活之艰辛,寄以极大同情。三年后,莆田大旱,民不聊生,林俊已是七十五岁老人,致书朝廷,提请救济饥民、蠲减田租。

宋代神宗朝刑部尚书林英(悦),因与时不合,未到半百便请病归田。哲宗改元,安徽宣城发生灾荒,饿殍遍罢,诏求妙选能臣前往抚绥。宰执司马光等交章荐举林悦。时林英年已六十有二,致仕亦有十五六年,朝命送至兴化军,催促迅速成行,林英毅然应命。时高太后摄政,召见曰:“卿历事三朝,谏达民隐。宣城之命,劳卿一行。”林英抵宣城,开仓赈灾,缓刑薄征,宽力驰禁,贷放种籽,蠲免租税,谕使还业,实行一系列宽松政策,安定生活,扶持恢复生产。两年之后,宣城民食以足,反为富饶“上郡”。邦人感其大德,建生祠奉祀之。

由上可见,莆阳尚书,不论任上或是致仕归养,归田而复出,总以民生为念。其爱民之心、为民谋事,绝非空论,而是一种矢志不移的政治信念和行动指南。
(未完待续)(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