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爱桑梓
——莆阳尚书风华(六)
倡行移风易俗
莆阳尚书,在扶持修建桑梓公共工程的同时,关注社风民俗日衰之势,力倡移风易俗,振兴风化。
明代刑部尚书彭韶,早年丁父母忧居家之时,正值兴化府知府岳正到任。岳正念其在野,必谙本土政俗而问政之。彭韶坦然致书建言,洋洋二千余言,仍有未尽之意。认为:古之为政者,无不以教化为急,名臣朱熹等,所至亦皆以表彰先贤为务。指出:莆田郡学,旧有“乡贤堂”以祀先进。因其地迫隘,所祀又太滥,不足以激励后学。故莆田虽号为文献之邦,然节义日衰,难以救药。提出:莆中先进之文章节义、政事功业,无出蔡君谟(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李富五人。又言莆中为故蛮地,淫祠特多,所祀神类不可晓。奸黠之魁,每月指神生日敛钱祭之,时出祸福语以惧村民,妖言之兴多由于此。建议将境内淫祠,悉令除毁。彭韶所议,与岳正不谋而合。岳正任上,将境内诸淫祠的铜银祭器等物收取变卖,用于兴学、造桥、建坊等公益事业经费,为莆民大办实事,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也。户部尚书郑纪早年辞官归山侍养,亦倡议在仙游县学建立“乡贤祠”,亲定奉祀蔡襄、叶颙等三十七人,表彰先贤,激发后学,以兴风教。
仙游九鲤湖乞梦风俗,自唐宋以来益发勃兴,明代更是盛况空前,驰名天下。乡人亦无不将神灵捧上了天。郑纪特作《仙梦辩》,旗帜鲜明地予以否定:“予曰不然!”指出:“所梦多有应者,其间亦尝附会迁就,以助其灵者,十恒也八”。认为:“人之一身,精神魂气流行不息。日之发用则为事,夜不主事则游逸而为梦。夜之所梦,不过日用之事耳!”对人之生梦现象,作出近乎现代生理科学的解释。显示其超俗见识与破除陋习的勇气。
弘治间,时任户部右侍郎的郑纪,归乡祭祖。见莆郡之礼俗大不古,竞斗奢侈,心暗悯之。六七年后,致政还乡,自感作为“国家臣子,不问居官去位,皆不得不任其责也”。为此,针对乡俗奢侈之风,特著《归田咨目》十条,以身作则,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涉及迎送往复之礼,对本家留客、亲朋往来、庆祭乡饮、乡邦吉凶礼、冠婚丧祭,以及书信、作文、赋诗等,一一作出规定,具体可行,既不违世人之常情,又痛改虚应奢华陋习。如送往复之礼,针对当时大家族“留饮则五凤单面,馈送则羊酒盘盒”,或竞斗奢侈,或预投物饵,既坏礼俗,又伤名节。规定:到家之日,诸亲友系本房儿女亲家,贺礼四事;余亲只二事;乡里近者,只果酌以叙乡情而已。邀请不用开桌,食物不过鱼肉三味,过则例一定固却。如本家留客,规定鲜咸鱼肉不过三味,蔬菜不拘,果品因家中所有,不用粘叠高耸。酒不过五行七行而止,饮量以杯爵大小为度,不得掷色高歌,日饮抵暮。乱性败度,莫过于此,戒之戒之!
郑纪作《归田咨目》十条,其用意如序文所言:“以自警束,以训子孙,以告(诫)乡人。非敢任移风易俗之责,但不欲助其纵侈耳!”表明其移风易俗之志与严于自律精神。据郑纪九世孙郑英梁《〈东园文集〉跋》称,郑纪还作有《义聚家范》、《增修乡约》等家范、乡约,亦属风教之规范。时福建提学周孟曽为《郑氏家范》作序,兴化知府岳正作题记;福建主事林克贤为《增修乡约》作序。评价甚好,惜于清代均已久毁失传。
无独有偶,刑部尚书林俊致仕归里,亦作《联桂族范》与《家范》,倡行“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谨”之风,以共绵诗礼、仁厚、忠孝之泽(《见素集》卷二十八)。
由上可见,莆阳名臣对家风与乡俗颇为重视,亦是其“教化为先”从政理念之延续。体现其从精神上关爱、促进乡邦的兴盛发达。名臣为本乡、本家族立约作范者,不只郑纪、林俊二公。宋代名臣陈宓亦曾作《仰止堂乡约》,提出德行相规、事业相勉、过失相规、礼俗相接,要求立约者各自进修,互相规劝,每月督查。可见,乡里公推名臣立约,很可能成为莆阳一个成例,一种习俗。这正是莆阳文献名邦之一优势,一种优良传统。
莆阳尚书公们关爱桑梓,固然发自其深厚乡情,更植根于土族精英的“民本”理念。爱国、爱乡、爱民是一致的,密不可分。民为邦本,实为官之父母,岂可不爱乎? (续完)(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