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涵江搬运公司西音农场始末
【发布日期:2009-06-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涵江搬运公司西音农场始末

第一次开荒

1955年,根据党中央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号召,莆田县政府组织梧塘、集奎、望江、黄石、阔口、江口等平原地区的农业社社员及一些相关单位到山区开荒造田。

根据莆田县政府的安排,涵西村农业社和涵江搬运站被一同分配到庄边西音村开荒。当年山区的公路还未完全贯通,搬运站工人从涵江乘坐汽车只能坐到庄边乡。下车后,一个个背着棉被,提着行李,抬着粮食,步行数里路,涉过一道溪流,才到达西音村。根据事前联系,大家在村中宫庙及一些村舍安顿好了行李。第二天就上山砍伐树木,营造农田。当年,山上树木茂盛,毛竹丛生。县政府派了专人下乡联络指导。大家手拿砍刀,满山砍伐。当时,有个搬运女工正好在附近收拾杂草,不巧,有棵砍了大半的松树,偏偏倒下来,结果被当场压死。这是个意外事故。砍完了树木,烧山挖地,营造农田,种上地瓜等农作物。还盖了一座简易宿舍,派工人看守管理。但一年多后,又抛荒了。

正式办场

1959至1962年,国家面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短缺,自由市场上大米一斤售价高达3元钱。政府再次号召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山区开荒办农场,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当时全县各系统纷纷到莆田县的白沙、庄边、新县、大洋等公社的山区投资办场,开荒办农场。

涵江搬运公司当时划归县交通局管辖。按照县政府的统一布置,县交通系统被指配到庄边公社统一办农场。但是,涵江搬运公司人员众多,财力较雄厚,而且,在庄边西音村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公司经理陈元芳在会上提出涵江搬运公司自行独立开办农场。

1960年秋,公司正式调派100多名工人乘车进山,先到西音宫安营扎寨。第二天,全体上山清理山坡上的杂草灌木。原来,前几年开荒的山田历经多年抛荒,又长满了苇杆草木。大家又费了好几天的功夫,总算清理完毕,然后烧山肥土,整地造田,这样农场总算初具规模。

为了长期耕种的需要,公司又从涵江运去许多木料、钢筋、白灰等,在农场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双层楼房,既当办公室,又作为男女宿舍。派工人进驻农场,负责农业生产。

涵江搬运公司下辖9个中队。公司决定,每次每个中队抽调4名工人进山到农场劳动。劳动期间,工资和福利待遇与在家(涵江)相同,仍然按原等级计算工资。各中队的队长和工人一样,也要进山,三个月轮换一次。这样,农场常年都保留30-40名工人常驻管理。遇上农忙季节,就突击增加人数;遇上冬闲季节,人数酌减。工人抽调到农场劳动期间,睡觉用的棉被,三餐的粮食统统自带。烧饭、做菜自行解决。据年届八旬的老女工林发治介绍:“公司派阿肉负责农场。有一次阿肉不在农场,大家就偷偷地跑到菜地,摘一点包菜根部的老叶回食堂煮着吃,如果被看到,非被狠批不可。”除阿肉外,公司干部郑文波、林元粦等同志也多次进山主持过农场工作。

在农场劳动是很艰苦的。因为农场开垦的田地,几乎全在山坡上下,山坡之上是茂密的树林,这里刺猬、土猪、野猪很多,经常下山偷吃破坏农作物。而在农场坡地上大多栽种地瓜,地瓜是这些野兽最爱吃的可口食物,为了防止野兽破坏,公司就花钱在农场的山坡上专门建起了一座土砖结构的寮舍,每夜分派工人带上棉被上寮舍站岗。据郑文波回忆,一个夜里一般分4个岗,1个岗哨3-4个人。到岗位后,须整夜点火灯、敲锣、放铳,来惊吓野兽。一连几个月,天天晚上搞得热火朝天,没眠没觉。如果站岗期间睡觉,第二天发现地瓜被吃了,那可不是好办的事。

到了秋末冬初地瓜收获了,几十名工人全体上山。据回忆,一年大约可收获地瓜几百担,还有许多稻谷、包菜、大豆等。这么多东西,都要全部运回涵江。怎么办?当时,西音村和庄边公社不通公路,大家只好挑运。先是从山坡的田地里挑到西音村,然后又从西音村一直挑到公路口,公司派了几部汽车在公路口等候装运。后来,县交通局拨了点款从公路口修了一条简易公路进村,还在半途的溪流上搭了座简易木桥,以便车辆过溪。可是,60年代一场特大山洪,把木桥全冲毁了,路面也冲坏了。工人只好绕道,挑运到黄龙方向的路口,大家的肩膀全压肿了。

地瓜运回涵江后,按人数平均分配,一般每人可分得50-60斤不等。农场里养的10多头猪,到了大年底,也全部用汽车运回涵江,和公司设在涵江的养猪场的猪一并宰杀,每个中队可分得2-3头,每头猪一般重200多斤,一个中队30多人,每人可分得10-20斤猪肉回家过年。

当时山区还未完全通电灯,晚饭以后,到处是黑灯瞎火的,大家就点煤油灯过夜。闲得没有事干,就请蔡某说故事(即说书)。蔡某解放前就善于说书,三国演义、水浒传hellip;hellip;样样都很精熟,故事讲了一套又一套,大家都很爱听。还有个叫阿福的工人,特别善于编谜语,大家都推他制谜斗趣。当时,涵江一些街道居委会还组织了文艺队,有时,也曾到山区慰问农场工人。有一次,到西音村,在村口西音宫宫埕上连续表演了三天三夜,农场工人和西音村村民都争着看戏,就连居住在比较偏远的村落的山民,也着了魔似的,大老远连夜下山来看。

尾声

1966年后,涵江搬运公司的领导干部全部解散。

1968年,搬运工人仍然按月轮换进场劳动,粮食、棉被自己带进场。公司经理陈元芳、副经理詹玉英等人先后被送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但农场的工人都照顾他们,不让他们干重活。

上世纪70年代初,公司革命领导小组决定撤销农场,把养猪场场舍五六间和食堂等建筑,以及农场开垦的30-40亩旱地及20-30亩水田(梯田)也全送交西音村管理。西音农场到此结束。 (黎强)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