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反复问句探源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一部分作品是用白话写的,或大量使用当时的口语,保留了丰富的口语资料。今莆仙方言口语与古代汉语特别是其中的白话有相同之处。通过将今莆仙方言中的反复问句与古代文献相比较,可以从一个方面揭示现代方言与古代汉语的相承关系。
反复问句是把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在一起作为选择项目的疑问句。莆仙方言反复问句与是非问句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如疑问句“有水无?”的意思可以是“有水吗?”也可以是“有没有水?”,要靠上下文或语境才能辨析。莆仙方言反复问句共有5大类。以下分别介绍,并与古代文献相对照。所列举的古代文献例证第2类到明代,其余各类到宋代。
1、由句末的“未[pue11]”构成的反复问句。如:去未(去了吗/去了没有)?枇杷熟未?食未(吃了吗/吃了没有)?了未(完成了吗/完成了没有)?醒未?伊去出差回头未(他去出差回来了吗/没有)?汝给伊讲未(你跟他说了吗/没有)?水池厄(的)水满未?相对于反复问句,肯定回答一般为去掉“未”加上“了咯”,否定回答为“未(没有)。”
古代文献中这一类反复问句最早见于西汉。主要见于佛语录和宋词元曲。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除吏指授官。
《论衡·感类篇》:“九龄之梦,武王已得文王之年未?”九龄之梦,指文王在梦中把自己九年的寿命给武王。
《三国志·魏书七》:“城陷,绍生执洪。hellip;hellip;谓曰:“臧洪,hellip;hellip;今日服未?”
《世说新语·赏誉》:“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
[唐]刘肃撰《大唐新语·谀佞》:“与三郎商量未?”
[唐]蒋防作《霍小玉传》:“苏姑子作好梦未?”
[唐]释良价撰《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药山问僧,甚处来。云湖南来。山曰,洞庭湖水满也未。云未。”否定回答也是“未”。
宋赜藏撰《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一:“赵州云:你吃了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了也。”
唐诗宋词的例子如:
王维《春闺》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鲍溶《寄福州从事殷尧藩》诗:“雷令剑龙知去未,虎夷云鹤亦来无?”“未”与“无”对文,未即无。任华《寄李白》诗:“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周邦彦《红窗迥》词:“有个人人,生得济楚,来向耳畔,问道今朝醒未。”赵长卿《念奴娇》词:“试问夜已何其,呼童起看,月上东墙未。”吴潜《贺新郎》词:“想家山、猿愁鹤怨,问人归未?”彭子翔《千秋岁》词:“重阳来未?谁领黄花意。”洪适《生查子》词:“车马不须喧,且听三更未?”刘辰翁《梅花引》词:“酒熟未?梅开未?去年迟待重来醉。”伍梅城《摸鱼儿》词:“更细算何时,五星同会,天下太平未。”赵长卿《水龙吟》词:“想他家那里,知人憔悴,相应是、睡也未。”(未完待续)(余学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