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反复问句探源
【发布日期:2009-06-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仙方言反复问句探源

4、由句末的“无”构成的反复问句,“无”读轻声。相当一部分表示是否愿意或做某事的意志。如:卜去无(要去吗/要不要去)?卜食饮料无?汝卜食一杯无(喝一杯吗/要不要喝一杯)?肯来无?肯送给我无?回答比较灵活。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唐代。唐诗宋词的例子如:

无名氏《杂曲歌辞·桂花曲》诗:“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刘商《送刘寰北归》诗:“知尔素多山水兴,此回归去更来无。”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诗:“幸有桃源近,全家肯去无。”白居易《闲夜咏怀因招周协律刘薛二秀才》诗:“香浓酒熟能尝否,冷澹诗成肯和无。”无与否对文,无即否。赵嘏《十无诗寄桂府杨中丞》诗:“不知贵拥旌旗后,犹暇怜诗爱酒无。”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隐峦《蜀中送人游庐山》诗:“君行试到山前问,山鸟只今相忆无?”石孝友《江城子》词:“借问来时,曾见那人无。”葛长庚《沁园春》词:“问城南古树,如今在否,洛中狂客,还更来无。”利登《鹧鸪天》词:“西窗一霎黄昏雨,笑问新凉饮酒无。”
5、还有一些反复问句是将一对反义词并列即肯定否定对举的形式。共有三种。第一种格式是在“有hellip;hellip;无hellip;hellip;”中插入同样的词,如:有准无准(准吗/ 准不准)?有酸无酸(味道酸吗/味道酸不酸)?有做无做?有去无去?有雨无雨?第二种格式是在“hellip;hellip;伓hellip;hellip;”中插入相同的动词,如:知伓知(知道吗/知道不知道)?食伓食?肯伓肯?是(或)伓是?古代文献中找不到与这两种格式相对应的形式。

第三种格式以“会+形容词+敝[pe11](不会)”或“会+动词(宾语)+敝”的形式出现。如:会来敝(会来吗/会不会来)?会开花敝?食会饱敝?手表修会好敝?装会满敝?汝会写诗敝?汝去担水,会敝(你去挑水,行吗/行不行)?肯定回答是“会”,否定回答是“敝”。莆仙方言“会”的本字是“解”。“敝”是合音词,由“未解”合成,一般写成左勿右会。古代文献中没有这个字。即使口语里有,在写进文献时也会被改成通行的字,如“未”或“无”。由此,这种反复问句在古代文献中的对应形式是“解hellip;hellip;未”或“解hellip;hellip;无”。最早见于唐诗宋词。

“解hellip;hellip;无”的例子如:

白居易《答裴相公乞鹤》诗:“不知疏野性,解爱凤池无。”意思是鹤的天性不拘礼法,会不会喜爱宰相的家?皮日休《金钱花》诗:“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问金钱花会不会接济穷人?李贞白《谒贵公子,不礼,书格子屏风》诗:“浑身总是眼,还解识人无?”问格子既然浑身是眼(格子),会不会识人?晁端礼《蓦山溪》词:“绮窗深处,还解忆人无,碧云辞,红叶字,曾仗东风寄。”蔡伸《虞美人》词:“有情还解忆人无?过尽寒沙新雁,甚无书。”李清照《浣溪沙》词:“通犀还解辟寒无?”通犀是犀牛角的一种。

“解hellip;hellip;未”的形式只找到1例:

陈亮《踏莎行》词:“从来解事苦无多,不知解到毫芒未。”毫芒喻极纤细。

由上可知,根据现有资料,莆仙方言反复问句可以溯源到唐宋时期。在佛教禅宗语录、唐诗宋词、通俗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大量与之相对应的例子。这反映了汉语反复问句的发展和演变规律。(续完)(余学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