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魅力家乡莆头村
【发布日期:2009-06-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魅力家乡莆头村

秀屿区东庄镇莆头村,是我可爱的家乡。我们的村前就是湄洲湾秀屿港——莆田市十大名片之一。

“莆头”二字,有莆田第一之意。莆头,原称“莆口”,最早见于南朝陈天嘉五年(公元564年)史籍的第一个地名。4年后,即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莆田才开始置县。

莆头能成为莆田县第一村,主要得益于湄洲湾秀屿港。历史上的湄洲湾,是福建省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港湾。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生活。秦汉以前,闽越旅居在这里。三国之后,北方豪强、望族又带领部属南下。隋唐以后,北方移民又大量入闽,使湄洲湾区域进一步开发,海外贸易也随着兴起。宋代,特别是南宋,北方人为了逃避战乱,继续南迁,人口猛增,湄洲湾区域得到大规模开发。妈祖信仰产生了,且很快从湄洲区域传播沿海各地。到了十一世纪,湄洲湾秀屿港已相当繁荣。当时,莆田盛产的海盐、茶叶、荔枝、蔗糖等,从秀屿港运往北方及海外。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拟建湄洲湾为我国东部六大渔港之一,但未能如愿。1928年,秀屿开港,重新建设宽3米、长60米的钢筋混凝土码头泊位和占地1600平方米的仓库。1934年,英商万吨轮首航秀屿港装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秀屿港码头、仓库被日军炸毁。1944年,恢复了海上盐运。从解放后到二十世纪末,莆头村的运输船,由木航船发展到电机船。全村船只最多时达到100多艘,运货量最大的船只达65吨,北行上海、镇江,南行汕头、潮州等地。运输业繁忙了,村民收入增加了,多数人家淘汰了破旧的土坯房,新盖了两层砖瓦房或石条房。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1983年,福建撤莆田地区改建莆田市,其主要理由是“开发湄洲湾”。因此,从历史上看,湄洲湾秀屿港这一方土地堪称莆田的发祥地。

20多年前,湄洲湾秀屿港口开发了,疏港公路打通了,给东庄镇莆头村民带来交通便捷、信息灵通等许多实惠。青壮年放弃了人均2分地和传统的木航船运输业,家里的少量耕地由老人耕种。80%的青壮男女走南闯北,到广东、贵州、河北、安徽、四川、重庆等20多个省市经商办企业。不少人开办医院攒了钱,回家盖新房,如今全村500多户,其中近200户村民,住进了新盖的别墅,并把水泥路修到家门口。逢年过节一辆辆小汽车从省内外开回家。

从1995年起,科教兴村已成为莆头村两委和村民的共识。当年,就利用11亩山坡地,先后筹资150多万元,新建莆头小学,后又建成教学楼、教师宿舍楼等。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村民们的儿女成才,近几年,考上本科大学的有20多人,更为可喜的是,有两人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考进清华大学。有一人考上交通大学后,还留学美国当博士生。

莆头村的村民,对莆仙戏情有独钟。10多年前,莆头村民集资先在村中心建了露天戏台。6年前,外出经商的老板春节回家捐献5万多元,修建了近400平方米的顶篷。2005年,莆仙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莆头村更是频频上演莆仙戏。从2006—2008年,累计上演292天,年均上演97天。几乎是每周上演莆仙戏2天,成为秀屿港区远近闻名的莆仙戏迷村。2008年农历八月,几乎是整个月天天上演莆仙戏。农历10月26日,为庆祝莆头老年协会成立11周年,并为90岁的村民游成樵祝寿,村里连演莆仙戏5天,还请“梅花奖”得主王少媛登台献艺,连邻村的许多莆仙戏迷也前往观看。 (游炳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