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解放前
三江口港入超概况
从清末至解放前,莆田县涵江镇三江口港进出的货物,是出超还是入超呢?这对莆田和仙游两县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现摘录三方面资料来说明:
一、朱维翰《莆田简志》(草稿)中载:“余虽无详细数字,然敢断定之曰:福建当局,素视吾莆为一块肥肉,而实则莆为入超之县份。hellip;hellip;出口最多者为食盐。自民国十九至廿五年,每年平均有四十万担以上之产额,然而利归政府,晒户仅沾余沥。次则桂圆、元红类,其出口价值,决不足与入口之棉布相抵额。次则桂圆、蔗糖、海味、花生油,或仅足与入口之麦粉、豆类、海味、纸烟及奢侈品相抵销。而尚有豆饼一项,每年输入约为九十万元银元。”
二、张琴编纂的《莆田新县志》手稿中载:“涵江入口以豆饼、肥田粉为大宗,布匹、洋油、棉布次之。出口以桂圆为大宗,糖、烟叶次之。每年入漏三十余万元。”
三、1931年,闽海关贸易报告中关于涵江(三江口)主要转口进口货数量表载:进口以豆饼、苏广杂货、布匹为大宗,煤油、京果、肥料次之。出口以桂圆干、食糖、荔枝干为主。如以金额来计算,进口的豆饼、苏广杂货、布匹等3项,就可以超过出口桂圆干、食糖、荔枝干等3项的20%左右。因此,每年入超的金额,当在100万元以上。
从上述三方面资料来看,有的是用间接的数字或推算的数字;有的虽是用直接的数字,但因转口和进口划分不分,加上货币的贬值等原因,亦较难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来。但经过综合比较,一致认为,三江口是一个入超的港口,每年外流的资金当在100万元以上(用银元时少一些,后用货币时多一些),当然,这也直接影响了当时莆田和仙游两县经过的发展。
当时,莆田和仙游两县有没有其他大宗的收入呢?据现有的资料看,主要的有两项:一是侨汇;二是在外经商的收入。有人估计,这两项总数亦当在100万元以上。
这样一算,或者说,全年资金的对流是平衡或基本上平衡的。但这只是就总体而言,如果以一个地方或一个乡村来说,那就不同了,有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蔡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