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风俗与客家有共同之处
【发布日期:2009-12-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市与客家聚居地虽然相距遥远,但不少风俗却相同。以下这些风俗都比较特殊,很少见于其它地方。

1、莆田”过厝(乔迁)”仪式隆重,从旧居到新居,由亲友组成的乔迁队伍一路放鞭炮而行。一人端香火炉。一人挑着两个箩筐,筐中有一个烘炉(红泥小火炉),炉内木炭(火种)正在燃烧;还有五谷和用坩(陶钵。音科)装着的煮熟的线面、干饭,扁担上挂一对写上屋主姓氏的红灯。一人用水桶挑水,水中事先放入桂圆干、花生、红枣、柏枝、月季花和硬币,扁担上挂着纸糊的金银元宝。接着是一担担装礼品的礼盘。男孩子拿着大杆秤和算盘,或手捧文房四宝、书籍。一人扶着一个大簸箕一路滚过来。有人带一个鸡罟(鸡笼子)。有人一只手拿粪斗(装垃圾的用具),另一只手持扫把一路扫过来。到新居举行活动之后,设宴招待亲朋好友,俗称“过厝酒(乔迁宴)”。
客家人称乔迁为“落新屋”。迁居时,路上要随带灯笼、火笼、杆秤等。妇女挑着盛有“旺种”(火种)及新厨具、用具的箩筐;男孩手拿文房四宝、书籍和算盘,跟随家长前行。还要有人带一窝小鸡、一甑蒸饭进新屋。仪式结束后,设“入宅酒”宴请亲友、工匠及帮工等。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莆田和客家地区乔迁时,携带的东西大部分是相同的。客家话“鸡”谐音“吉”,但莆田话这两个字读音不同。
2、九鲤舞(俗称“弄九鲤”)是莆田元宵节演出的民间舞蹈。所谓九鲤是九种各不相同的水族:龙(蛟)、鳌、鳜、鲈、鲡、鲤、鲫、花鱼、金鱼,以它们的形状扎制成鱼(龙)灯,灯内点上蜡烛,灯下装上木把。舞者手持鱼灯,随着锣鼓的节奏,表演“嬉游、觅珠、围珠、抢珠、跳龙门”等舞段。
广东省大埔县也有鲤鱼灯舞。鲤鱼一雄(即鳌鱼)四雌。鲤灯长3尺,由头、腰、尾三节组成,头尾能灵活摆动。用竹篾编成,内装灯。代表作是《鲤跳龙门》。音乐为小八音(“客家八音”是以鼓吹乐为基本形式的一种乐器合奏,即以锣鼓乐为基础加唢呐类乐器。演奏内容分为“吹场乐”和“弦索乐”两种)。整个舞蹈分三个部分:“群鲤嬉春”、“ 双双比美”和“鲤跳龙门”。主要的舞蹈动作有平游、沉浮、戏水、嬉吻。
大埔鲤鱼灯舞虽然灯比莆田少,但和莆田一样,也有鳌鱼、鲤鱼,也有嬉游、跳龙门等情节,一样用于闹元宵,表达美好的愿望。另外,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所描写的或许也是这类“鲤鱼跳龙门”的舞蹈,伴奏乐器是凤箫(排箫)。
3、莆田市华亭、枫亭等一些地方每年元宵晚上都举行游灯活动。每人肩扛一张长凳子,凳子上安放几个灯,一张张凳子首尾相接,长达数华里,灯光闪烁,翩若游龙,在山间小道、乡间大路蜿蜒行进,非常壮观。
粤东客家也在元宵节游灯。由村里能远行的男性,从儿童到老人,人手一灯排起长蛇阵,慢慢前行。
4、莆田民俗,女儿出嫁后如果还没有生男孩,父母就要在元宵节前送礼品和一对灯笼去女婿家,俗称“挂灯”,寓送丁之意。莆田话“灯”与“丁”同音。
长汀客家地区,元宵节前,母亲要送莲花灯给已出嫁但尚未生男孩的女儿。客家话“灯”与“丁”也同音,“送灯”有“添丁”之意。
5、莆田端午节民俗活动多,比较特殊的有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采百草(俗称“午时草”) 熬汤沐浴,洗完后用雄黄抹小孩耳朵、肚脐;在室内用苍术、桔皮生烟驱虫消毒;正午的时候人们在做一个游戏,把煮熟的鸡(鸭)蛋竖立在地上,等等。另外,莆田认为“五日节棕,破袄古伓肯放”,意思是即使到了端午节,天气有时还会变冷,还要穿棉袄。端午节过后才是真正的夏天。
客家地区端午节的活动也不少。如这一天全家人都要以艾叶、菖蒲和其它的一些杂草(有的地方是用从山上采来的可入药的野草树枝)煎汤沐浴,洗完后用黄酒抹头顶、太阳穴、心窝、肚脐等部位;室内用苍术、白芷等生火以驱疫除瘴;也有竖鸡蛋,这些都与莆田相同。还有别的活动。客家谚语“未食五月粽,袄袍毋入甕”,意思与上述莆田谚语相同。 (未完待续)(余学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