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北宋名臣蔡襄的人才观
【发布日期:2010-01-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三、“任材以宜” ,“委之欲专”
蔡襄认为,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对某一职务有宜有不宜。所以,要任其长避其短,方能人尽其材。针对当时用人大多数都是 “文词进”的弊病,蔡襄指出,除了宰辅大臣,要总理天下大事,需要多方面的才能外,其它各应使用各有的专长,做到知人善任,此乃用人至善之术。如庆历四年,宋朝廷任命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使之事,蔡襄就认为不妥。他在《乞留欧阳修札子二道》中,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并建议朝廷让欧阳修留任知制诰、知谏院一职,以发挥其才能。
在使用人才方面,蔡襄提出了自己的又一独特见解,即主张对人才的使用要 “委之欲专”。蔡襄认为,人才对于安邦治国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了人才而不能很好地使用,那就等于失去了人才。他特别强调,要使人才久于其职,因为事业的成就,需要时间、过程,需要上下左右的共同努力。久于其职,才能使优劣自然分明。同时,不要究吏之细过。任用人才,还应放手让其按自己的策略规划大胆行治,不要过多过细地指责而干扰其谋略,使其无所措手路,搅乱其长久之计。
四、“裁汰冗官”,整肃吏治
改革用人机制使人才脱颖而出是蔡襄人才观的又一重要内容。蔡襄认为,要摆脱北宋的危机,稳定宋王朝的统治,就必须对官僚制度进行整顿,对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北宋吏制之混乱,官僚机构之臃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十分突出的。造成这种 “滥官满朝”的直接原因,就是北宋实行三年一迁的“磨勘法”和“恩荫”特权制度。所谓“磨勘法”即朝廷官吏,不管政绩、才能如何,混上三年五载,就可以照升不缺。所谓 “恩荫”,就是北宋朝廷给予封建官僚的一种政治特权,“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少者一人,多者数十人。不仅“恩荫”本朝的官员子孙,而且还荫及前朝的官员后裔。这种恩荫得官的用人政策,危害极大,既徒耗无穷经费,又竭民力以养冗官,也导致吏治腐败,官僚队伍庞大,甚至还压制和埋没人才。
对此,蔡襄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这种腐败的官僚制度和用人机制,如不加以改草,“为蠹实深”。他建议朝廷尽快废除“磨勘法”和“恩荫”特权,裁汰冗官,整肃朝政,澄清吏治。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在朝官吏人人砥砺廉偶,改变因循守旧的腐朽作风,收到兴利除弊之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蔡襄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一套改革吏治的方案,而且在实践中带头贯彻实施。如至和元年 (1054年),43岁的蔡襄来到了被历任官员视为“难治而易以毁誉”的开封府任知府。虽然在任不满一年时间,但他却不避权贵,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史称“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宋史·蔡襄传》)又如嘉祐元年 (1056年),蔡襄初知泉州,“威惠并行,民畏而爱之”。(《泉州府志》卷10)严惩了贪赃枉法的晋江知县章拱之,“按以赃罪,坐废。”(《闽书》卷54)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他坚持吏治改革的主张和付诸行动的决心,这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的改革,本质上是一致,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改变腐败的用人制度,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续完)(林祖泉)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