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王文基与妈祖宴菜
【发布日期:2010-01-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1949年8月21日,是莆田历史性的日子。福州解放后,国民党驻莆田的军政人员逃之夭夭,莆田城成为一座空城,共产党领导的闽中游击队这一天入城。继之,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部队也进驻古城莆田。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老百姓非常欢迎和拥护。初中没毕业在家的二哥参了军,跟部队走了。母亲身边只剩下王文基和一个妹妹。母亲仍然在顶务巷开着小吃店,日出而经营,日落未息,朝朝暮暮,一年又一年,过着日子。王文基也在店里帮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也叫王文基上灶前掌勺锅边糊,母亲则在身旁指导。王文基学得快,进步也快,客人以为是母亲做的呢。王文基少年时学的手艺为日后走上烹饪道路打下了基础。
灵川东汾是王文基一家代代祖居地和摇篮地。王文基祖父一家出走后,仍留下祖房和2亩多的水田和旱地。王文基叔叔没儿没女,去世后,这些祖产都归属王文基兄弟俩。哥哥参军后,王家是军属,由村里代耕。
土改后的灵川,“耕者有其田”,农民们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村一派生机,故土难忘。1953年,按照母亲的安排,14岁的王文基离开莆田城,返回祖籍灵川东汾,乡亲们欢迎他、帮助他。他在陌生而又新鲜的家乡立了户,当起小农民。王文基独立性很强,很快适应农村生产和生活。
当时的家乡乡长,是土改期干部,老实憨厚,积极能干。他关心王文基,认为王文基虽然年纪小,却聪明伶俐、天真活泼,有文化,在乡里算一个“知识分子”,有心栽培王文基,就叫他到乡里当个通讯员。 王文基浑身是劲,手勤、脚勤,听领导的话,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实实在在办事,乡长很满意。不久,乡长就让王文基当了乡文书。
当时,农村正在试办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社。王文基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支持乡长工作,又积极宣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他积极帮助乡领导工作。当时的东汾乡工作生机勃勃,受到区里表扬。王文基也受到程区长的赏识。
王文基先生于1956年在程区长的推荐下,到莆田县粮食局工作。王文基又进城了,回到母亲身边。
6月1日,17岁的王文基进入莆田县粮食局储运股工作,王文基高兴极了,每月有了自己的24元工资。
当时,莆田农业生产发达,粮食年年丰收,号称“乌克兰”的黄石区,粮食产量特别高,库存粮食多。那时,又实行统购统销。粮食系统工作特别繁忙,收购、运输、储存。全县大大小小粮仓300多座,座座满仓。作为储运股成员的王文基和同事们一起,进入平原,下沿海,登山区粮站或粮点,检查库存,查看粮食保管情况。王文基肯学习、肯钻研,很快熟悉业务。他们每到一地,和粮库职工一起,察看仓内粮食,进行翻仓,薰仓,之后,封闭保存。这项工作,既劳累,空气又不好。王文基和大家一样,都有一个精神,一股劲。真是做到不怕苦和累。一些仓库,仓内粮食长虫,就要喷洒药水灭虫,累活不说,闻到药味常人也难以忍受,可没一个人叫苦。他们每下一次乡,都要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莆田县是大县,人口多,又是产粮县,产量多。王文基和粮食系统职工一样,实干、巧干,干得很出色。一次次受到上级表彰。 (未完待续)(金文亨)

王文基创制的妈祖宴菜标准菜谱之二:

湄岛秋菊

典故:妈祖生前最爱菊花,而中国人也习惯以菊花寄托如意,有团圆的美好心意,人们祝愿在妈祖的庇佑下,中华民族都能享受团圆的欢喜。
主料:小鱿鱼(750克)
辅料:肉100克、小鱿克150克、虾肉50克、马蹄30克、生姜10克。
调料:盐5克、糖5克、料酒30克、香油、高汤250克
制法:①鱿鱼洗净后去内脏、头、皮,再用剪刀剪成菊花瓣状;②肉、鱿鱼、虾肉剁泥、马蹄切丁、生姜切米加盐、糖、料酒搅拌均匀;③把肉泥塞进菊花瓣里上茏蒸5分钟上盘排列,高汤下锅烧开用湿淀粉勾欠,淋上菊花、樱桃作花芯即可。
特点:造形美观、鱿鱼鲜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