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忧国忧民的杜甫
【发布日期:2010-03-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湖北),后迁巩县(河南)他曾在长安东南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亦称为杜少陵。他出生在一个诗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著名诗人,深受家学之熏陶。他仕途沉疴,几次名落孙山,求进不得,流窜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惨凉生活。
安史之乱,中原失驭,两京沧陷,民族危亡,生灵涂炭。杜甫在这场大变乱中饱经忧患又被判军虏去,囚禁在长安,后逃出求向唐肃宗,因忠直而不见容,到处奔波,耳闻日睹了战乱与贼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连自己被生活所迫挖野菜、拾橡粟砍柴排摊。因而悲愤而沉痛地写出了《三吏》《三别》等名篇。
杜甫是苦难历史的见证人,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苦难使他过早地衰退与老弱。作为当时一个大知识分子,向对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也得不用他沉重的肉身和悲痛的诗句来承担社会悲哀。也正是他的沉重,令后人感觉到内心的苍老,所以每次吟唱他的诗歌,总是将他想象的那么老。
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hellip;hellip;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他在《江村小景》中“老妻画纸为棋局”俨然一个真正的老年人了,这时他实际只有四十多岁。忧国忧民使杜甫没有年轻过。
大约在公元741年,杜甫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杨氏喜结伉丽,安史之乱后,杜甫一度被困长安,而妻子却在夔州,兵荒马乱、分隔两地苦念家人写下了著名的《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杜甫对妻子深深的爱。
公元757年杜甫做了左拾遗后,他返回羌村看望妻儿。《羌村三首》的第一首当傍晚初见时“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深人静,儿女睡去后,夫妻二人是“夜阑更秉烛,相对入梦寐”。夫妻因重逢的喜悦,却不敢相信是真的见面了谁也不愿意睡去。这是怎样一种感情?是一个词“深厚”可以表达的吗?
此后战争连绵总是离多聚少,“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妻女生活无着落,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去找野菜等食物充饥。直到老年,杜甫对妻子感情依旧。到后来他们的生活比较稳定些,在(《进艇》诗中“昼引老妻乘小艇,睛看稚子浴清江”。年过半百的老俩口,真像那自去自来的梁上燕,相亲相爱的水中鸥。
杜甫的诗篇中表现出诗人的欢快与痛苦和百姓是共通的,后来迁居成都,曾在浣花溪畔建起一所草堂作过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秋风沥沥,屋外雨停,屋中还漏,又一阵秋风卷去屋上茅草,雨湿风寒,令人难以眠睡,处境甚为凄苦,但诗人在这时却唱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吹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时此地竟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正是他的奇伟之处。 (吴春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