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传诵千年,如今正在远去。因为土得掉渣,所以集体失忆。惟其原汁原味,尤值保存回味。
与各地一样,莆田在加速城市化,文化上的代价,就是抹去了地域的色彩,流失了乡土的韵味。孩子们还有听着莆仙民谣成长的吗?全国孩子听一样的故事,背一样的古诗,唱一样的儿歌,这是在批量生产,培养共性。个性来自差异,爱乡源于认同。普世文化是必修课,地域文化是选修课。莆仙民谣古而且土,正因此,她是莆仙文化的根,是文献名邦的土壤,是港城崛起的基础。
莆仙民谣是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方言文化,因为纯用方言吟诵,在文字(尤其是现化汉语)译录上存在困难。本文对民谣的字词做了微调,使之适应共同语规范,并略作评介,指出特点。
《补鼎歌》补鼎补面盆哎!担起担仔各乡走,厝前厝后喊几声;担头也有炉共火,还有青铜是现成。前鼎后鼎共面盆,大孔小孔都无惊。补鼎补面盆哎hellip;hellip;(职业歌,手工业者走村闯巷时叫喊所用,是今日流动摊改用喇叭播放的广告词的前身。小孩的戏答似更盛传:补鼎补面盆,越补越裂痕;补鼎补砂锅,越补越塌坑。)
《单身仔诗》正月出来桃花红,八字生歹难做人,从来灶头不曾到,落尽面皮央别人。厝边阿嫂心肝轻,替咱烹茶煮点心,何时有人可怜我,长长顾义又念情。hellip;hellip;(爱情歌谣,常在地方戏中出现,由节令与物候起兴,吟唱农民生活。另有版本:正月出来桃花开,讲起单身仔无某老婆正吃亏hellip;hellip;)
《拖砻咿唔》拖砻咿唔,舂米厮撞。拖一斗,粜溪口;拖一秤,粜洋面。(童谣,以劳作为内容,因押韵而展开。)
《三十暝月公光訇訇》三十暝月光光訇訇,贼仔厝后沟偷挖壁!谁人看见?青盲的看见!谁人哗?哑口的喊!谁人捉?缺手的捉!谁人逐?瘸脚的逐!逐啊逐,扑通一声落进一个无水的山坑!赶紧找来一支无爪的竹担,钩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无毛的和尚!(反语童谣,以逆向思维推演,能诱发儿童兴趣。)
《天无边》无无边,海无底,鸭仔出世无娘底。(空间无限大,身世没着落;怜物引起怜人,歌短不改情长。)
《月公光訇訇》月公光訇訇,红仔号要吃奶。阿兄举棰打,阿嬷即去牵;牵到后门仔,拾一颗番钱仔,买了一秤红薯仔。吃了一腹肚仔,拉了一粗桶仔;沃田一分仔,割了一担仔,再喂一个红仔仔。(用反复回环手法叙事,放而能收。)
《一支竹担浮啊浮》一支竹担浮啊浮,阿公叫我去牵牛。牛我不会牵,阿公叫我去担蛏;蛏我不会担,阿公叫我去穿衫;衫我不会穿,阿公叫我去放铳;铳我不会放;阿公叫我去卷粽;粽我不会卷,阿公叫我食葱卷;葱卷食了两三条,阿公叫我去摘茄hellip;hellip;(用方言读,才押韵有味。用顶真法衔接,可无限延伸,类似短语接龙的语言游戏。)
《天顶一块云》天顶一块云,落下变大船,船里会唱歌,水面会撑船。船撑越跑越会跑,小姑学割草;草割齐又齐,小姑学做鞋hellip;hellip;树爬高又高,落下做两爿;一爿炖豆渣,一爿填粪池!(先咏景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有物境美。思维跳跃,表现儿童的天真想象。)
《软罗摇》软罗摇(拟声tiaacute;o,舒服义),一班歹仔偷摘茄,茄心拿去藏,茄秆拿出玩耍。(玩乐歌。因难以译音,有失韵趣。农村小孩在柔韧的树枝上边摇边唱,虽反复多遍,仍乐此不疲,不觉单调,不失兴味。)
《礼拜歌》拜一买笔,拜二写字,拜三洗衫,拜四做戏,拜五吃芋,拜六厮凿,礼拜日吃扁食。(既有时序,又有押韵。小孩在上学的路上齐声喊叫,诵童谣,不重意义重乐趣。)
《三十六送诗》送君送到眠床沿,瞑日想君困无眠,无惊虼蚤共胡神,只惊虱母咬君身。送君送到厝门兜,娘子思量目滓流。君你今旦欲起身,何时相会同一头?hellip;hellip;(叙事俚歌,依地点一一唱诵,多达三十六送上百诗句,多数人只记得零星片断。用优雅的诗歌形式,把下里巴人的感情,融到土气的地名和日常的生活中。) (卓梅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