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王文基先生已跨进人生古稀之年龄段。但他仍保持着一股炽热的朝气和热情,还有着美好的梦想:弘扬莆田饮食文化传统,让它永远绽放异彩。
莆田作为“文献名邦”,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瞻,饮食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是,勿容置疑,许多灿烂的饮食文化遗产正在被埋没,尤其是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已不见经传,正在失传,如传统的很受欢迎的炒面等。王文基先生心急如焚。他表示责无旁贷,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尽力抢救它们,一定要挖掘、整理、发扬这一文化遗产。曾担任市政协委员的王文基先生在一些会上大声疾呼,抢救、抢救!以期引起各界重视。同时,他身体力行,从1996年起,王文基先生收集莆田风味小吃资料。他单枪匹马到沿海,进平原,上山区,在秀屿区、荔城区、涵江区、城厢区、仙游县20多个街道村庄访故老同行。调查了解莆田风味小吃名称,形成原料制作、特点、典故、人物,又走出莆田,深入福清7个村庄,永泰3个村庄,惠安4个村庄即讲莆仙方言的村庄,向故老、同行学习,虚心请教,收集风味小吃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文基先生不怕寒暑,历经辛苦,坚持三年,收集到107种莆田风味小吃。
王文基先生花了大量心血,收集自宋代以来莆田人创制的100多种风味小吃,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许多风味小吃还蕴含着深刻、生动的故事。如插蛏,传说是哆头人挑着一担蛏,北上福州,卖与闽王王审知,谁知经过时日,新鲜的蛏已裂开又变味。王审知十分气愤,正要处罚挑蛏的人,他急中生智,告诉王审知要将蛏插在罐子里,加上红酒,蒸吃。果然,王审知一看罐子里又白又香,好看又好吃。王审知转怒为喜,重赏了卖蛏的人。后来,插蛏又称白月蛏。温庄羊肉制作则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倭冠从莆田东沙登陆,经枫亭侵犯仙游县城。倭寇一路烧杀抢掠,途经温庄,家家户户慌忙“跑反”。村里一户宰羊的人家刚宰了羊,将羊投入滚烫的水缸中,听说倭寇来了,慌里慌张盖上缸盖,躲避山里去了。过了两天,在戚家军严重打击下,残余倭寇向泉州方向败退,“跑反”的人们纷纷返回家园,宰羊的人也回到家。原以为羊肉早已臭掉。正要打开缸盖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宰羊的人高兴极了。叫来邻居,美美吃了一餐。温庄羊肉因此而来。已经传承三百多年,成为莆田一道著名风味小吃。王文基先生经过一番辛苦,在10种风味小吃中,挑选出60种,正在整理成册,准备出版,王文基先生及时抢救一批独特的文化遗产。莆田传统的风味小吃,不但好吃而且好看,它的形成几乎都蕴含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文化韵味极为浓厚。王文基先生在挖掘整理莆田风味小吃,传承饮食文化方面,作出重要的贡献,功不可没。
目前,王文基先生又加入莆田市玉皇文化研究会,担任理事,他正在积极筹备,培训各分会厨师,还拟制玉皇宴菜并与台湾进行交流。王文基先生正在古稀之年,继续发挥余热,为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续完)(金文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