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的石柱架空水渠
【发布日期:2010-06-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为埭头的架空石质水渠一段

几次去南日岛,途经东峤、埭头一带,常常要往右边的窗外张望,因为这里有几条“天路”:石柱架空水渠,十分壮观,常常让我思绪万千。
这种石柱架空水渠,在莆仙大地上,许多乡、镇都有它的踪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中,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指引下,全民兴修水利,靠肩挑手挖筑起了大型水库——东圳水库、外度水库、东方红水库等,这些水库的水沿着水渠流向兴化平原,流向沿海。一些地区由于地势偏低、水渠或跨峡谷,或过公路,只好用架空石渠引水。在当年,这些水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这些水渠大都不用了,巨型钢管代替了它们,但这些水渠身影尤存。它经历了多少风雨冲刷,依然傲然屹立。这些高数米的石质水渠当年是由人工建筑的,参加建筑的“工人”是人民公社分配的劳动力,参加的“民工”要自带口粮,一般为地瓜干,每天记工分8分左右。机关工作人员也要抽调去“挖渠道”或修石质水渠,当年我在东峤中学,就被调到外度去挖渠道。
这些石砌水渠每块石头都是用手工从山上打开、用肩扛来的,每块石头大小一致,长度相同,棱角分明,缝隙用水泥粘贴,也算坚实牢固。石质水渠的每块石头都含着当年莆田人的辛勤汗水。
现在,这种水渠大都已残缺不全了,随着开发用地,许多已被拆除。这种水渠,有人称之为“天路”,它见证了当年“农业学大寨”时“旱地改水田”的时代精神,是大地上的一道风景,是废除还是保留,这要让专家去考虑。听说外地搞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有人提出应予登记保护,不知我市的文物专家见解如何? (陈宝柱 文/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