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车鼓源于唐代,盛行于宋、明时期。据《莆田县志》云:“车鼓原为莆田民间节庆时,作为迎神赛会的一种祭祀仪式”。
改革开放以来,每逢喜庆时节,鼓手们披红挂绿,粉墨登场,尽情地击打表演,搅得城市乡村一片欢乐。
车鼓队所用的打击乐器有大鼓,因牛皮制造的大鼓高大沉重,表演时常用车载人推,所以名叫车鼓。其中还有大钹、平锣、云锣、大京锣等。相传在明代戚继光在莆田林墩抗倭战争中,莆田人民曾以车鼓为戚家军擂鼓助威。打得倭寇落花流水,取得了林墩大捷。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莆田城乡曾出现过150多支车鼓队,成千成万男女参加祝捷表演的壮观场面。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莆田市民间车鼓艺术更趋成熟。早期只有男子打击表演,近几年来女子积极参加文化活动,也大量加入了车鼓的表演行列。形成了莆田女子车鼓队,威风锣鼓,显飒爽英资。
车鼓表演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发展,变广场动作为舞台动作,特别是女子车鼓表演,加入了舞蹈动作,融刚劲威武的打法与细致柔美的舞姿于一体,更增添了艺术魅力。现今各区镇乡村的女子车鼓队,由原来每队几十人发展到上百、上千人。女队车鼓演员以红或蓝或白或绿着装,她们头扎花、腰佩带,脚穿绣花鞋,犹如仙女下凡,有的俨如古代木兰英雄。
表演开始时,主鼓指挥场上,以明快的节奏指挥全队,800对铜制大钹及云锣平锣、大京锣等默契配合。不同的鼓法,或如雷劈长空,或如浪拍礁石,或如雨点芭蕉,或如风卷浪涛hellip;hellip;大钹在手,上下翻飞,妇女收腹挺胸,喜颜笑脸,大铜钹舞动如起伏的波浪、激荡的浪花。云锣大京锣敲响,余音袅袅。在车鼓表演中,还加入凉伞踏着舞步,悠然颤动,像纷飞的蝴蝶在阵中穿梭飞行。
车鼓队形不断变换,忽如潮涨大海,汹涌澎湃,俄而风平浪静,观众注目称赞,使人神奇莫测,心旷神怡。
近年来,莆田各镇、村女子车鼓队发展十分迅速。每逢重大艺术活动,都要一显身手。特别是在春节、元宵佳节之际,处处锣鼓冲天,载歌载舞。真是龙翔迎盛世,燕舞咏阳春。
1994年中国莆田国际南少林武术节、妈祖文化旅游节、1998年中国莆田世界兴安同乡恳亲会等活动都有她们精彩表演,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女子车鼓艺术已录制成专题录像带,流传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显示着莆田的文化艺术和女子飒爽英资,抒写着文献名邦的篇章。 (吴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