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文献名邦”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日期:2010-09-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勤奋好学、不甘落后的家风是莆田文献名邦形成的地方特色。
本文先从莆田第一名进士林藻的家庭说起,看看头名进士是怎样诞生的。
林藻,披之子,著有《林藻集》二卷。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尹枢榜进士。《学校志》说:“澄渚书堂,在莆田县东北十五里澄渚西南隅,旧号读书草堂,唐林蕴所建也。初,蕴与兄藻读独孤及为《廉吏李琦兴学记》,有lsquo;曼胡之缨,化为青衿rsquo;之语,耻之,乃自北螺村来此,市里人陈暄地作书堂,读书十年,藻举进士,蕴擢明经。是莆人读书自郑露始,科第自藻、蕴始。蕴忠,其从子攒孝,又为莆善俗之始。”蕴著有《林蕴集》一卷。
又据《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四《文苑》记载:“林藻,字纬乾。曾祖元泰,瀛州刺史。祖万宠,饶阳太守。父披,字茂则。目所一览,必记于心。年十五,手抄六经、子、史约千余卷。二十以明经及第,授临汀曹掾。郡多山鬼淫祠,民厌之苦之,著《无鬼论》。刺史樊滉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复以御史大夫李栖筠奏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赠睦州刺史。生子九人: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
“藻少有志尚,耻为遐服农人,其言曰:lsquo;张九龄生于韶阳,陈子昂出于蜀郡,彼何人斯?rsquo;因戒诸弟以明经、进士各专其业,与欧阳詹及蕴读书于龟岩。”结果是:“苇,端州;藻,容州;著,横州;蕴,邵州;蔇,福唐州,皆刺史。荐,韶州;晔,沧景州;皆司马。蒙,金吾卫。迈,司州长吏。时号九牧林氏。”九个兄弟都做了刺史级别或以上的政府官员。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大意是说,好学是求智之舟,力行是求仁之舟,知耻是求勇之舟。这是孔子的人生三大事,在莆田,九牧林家率先做到了。林披年十五求学,手抄六经、子、史约千余卷,可谓好学者之典范。林蕴在澄渚创建了福建第一所书堂,为九兄弟求学,攀登文化高峰提供了条件。“读书十年,藻举进士,蕴擢明经”,之后著、荐、应(苇之子)、荪(蒙之子,余杭县令)、凭(荐之子)、翱(藻之子)、翊(翱之兄,校书郎)、晔、蔇、愿(蕴之子)、同(愿之子,莆田令)等12人,都是明经及第。(《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十六《唐明经科》)。唐代莆田明经及第共18人,林披和他的子孙占去了14人,说明学有所成,成绩显著。
“力行”是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尚空谈。在这一方面,林蕴最出色,“蕴忠,其从子攒孝,又为莆善俗之始”。
“知耻”则侧重于与人比较学业、品行、政绩等差距,不甘落后,有勇于攀登文化高峰的意识。林蕴知耻而创建书堂,林藻知耻而戒诸弟以明经、进士各专其业,终于为莆田人民揭开了人才成功之谜:只要勤奋好学,不甘落后,认真落实孔子的人生三大事,做到“好学”、“力行”、“知耻”,谁都可以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特别是在地方政权建设得到加强的前提条件下。黄仲昭说:“宋三百年间,举进士者九百七十余人,预诸科、特奏名六百四十人。”1368年明朝建立后,“百有余年于兹,莆之歌《鹿鸣》而升春官者,日以益盛。有祖父子兄弟相济者,有父子叔侄兄弟同升者。合八郡解额,吾莆恒得三之一。比年以来,位六卿,列禁从,长藩臬者,接踵而起。人才之盛,盖几宋矣!” (未完待续)(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