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文献名邦”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日期:2010-09-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四、结束语
莆田“文献名邦”的称号不是自封的,而是外籍政府官员对莆田地方特色文化的理性认识和高度评价。由于说得好,可用以表著前人,风励后学,所以被莆田民众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因为1368年明朝建立后,规定郡守县令要远离家乡,到他省任职。作为地方政府官员,建碑坊,写题词,是他们份内事,岂能让他人瞎指挥,说闲话?而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墙内之花墙外香”,历来如此。莆田有哪些地方文化特色 ?回答最佳者还是外来人,“莆阳文献“、“文献名邦”木坊的先后出现说明了这一点。来这样的府县做官,感觉自然而然会不一样,这就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许多人还把莆田作为自己的又一个家乡,精诚投入,不断鼓劲,让她锦上添花。徐知县当年在县巷创建二碑坊,其动机无不是为了鼓劲,营造良好的政治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碑坊不可随便更改。《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九说:“善俗坊,旧在县前。宋朝以莆善俗而作。国朝宣德间(1426-1435 年),县丞叶叔文重立,四方人久传诵之。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县卢俊,无故将扁移置偏街,而易以lsquo;淳风rsquo;,似无意谓。窃谓受礼存羊,宜复旧观。”况且将扁移置偏街,也是多此一举,说明他并不明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莆田知县徐执策在县治门口大街二端建木坊,扁曰“莆阳文献”、“海滨邹鲁”;万历十六年(1588年),知县孙继有改题曰“壶兰雄邑”、“文献名邦”。23年间,题词内容不一样。二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合乎明代莆田抗倭斗争实际,既突出了莆田这个英雄母亲城的伟大形象,又加深了莆田“文献名邦”的内涵。试想,要是在日本倭寇屠刀下,兴化府城——莆田沦为倭寇或西方海盗的殖民主义据点,福建省变成人家的殖民地,那么,“文献名邦”还有什么历史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说莆田“文献名邦”就要讲一讲历史上海防建设,特别是明代莆田海防建设和抗倭斗争,讲一讲莆田民俗“五日岁”的来历。我在《莆田“五日岁”与抗倭斗争》中说:“lsquo;五日岁rsquo;始于1563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倭寇集中6000精锐,连攻兴化府城,农历十一月廿九日,兴化府城沦陷。日本倭寇盘踞达60天,于次年正月廿九弃城东逃。二月初一,逃难者陆续回城,和城内幸存者一道庆祝府城的收复。初二,各自到亲友家探望,然后于初四补行度岁。以后,因为农历二月正值春耕生产大忙,lsquo;补行度岁rsquo;纪念活动放在正月进行。就这样,五日岁在莆田世代相沿,一直保持至今,成为莆田人祖祖辈辈对青少年进行抗击倭寇斗争优良传统的教育活动。”(《福建史志》2008年第一期)民俗是“活着”的历史文献。莆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大门户,是抗击东西方海盗一大战略要地,五日岁的活动有助于牢固树立敌情观念,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再立新功。所以,壶兰雄邑是莆田文献名邦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尽管不少地方以“文献名邦”或“xx邹鲁”为自豪,但是,“壶兰雄邑”却是只有莆田才拥有。 (续完)(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